文/马少军
有些地方小吃仅限于在本地流行,因为在外地人看来,好多吃头都是匪夷所思的。
贵州黔东南地区有一种本地美食叫做牛粪火锅,也叫牛瘪火锅。这牛瘪据说就是牛肠胃中未完全消化的东西,拿出一些,挤出其中液体,加入佐料放入锅内熬煮,会散发出一股浓郁的牛粪味。
要的就是这股味。就像北京卤煮,沿街支起一口老锅,里面鼓鼓囊囊烂煮一堆猪大肠,锅边子上紧靠一圈烧饼,浸泡在大肠卤水里面,咕嘟咕嘟往外冒热气。老北京蹲在锅台周围,舀一碗卤煮,稀溜稀溜吃得冒汗。吃完抹嘴走人,迎风一吹,再打出一个带有脏气味的饱嗝,便浑身舒畅。
其它诸如广西桂林的麻辣小蝌蚪、福建宁化的风干小老鼠、云南普洱的生血拌猪肉等地方小吃,不要说吃了,单听这名字,就能把人吓个半死。
而酒泉糊锅,和上面提到的这几味吃食相比,可能味道更为中和一些。但我第一次见到那撇口大锅里一锅乱咕咚咚的东西时,尽管饥肠辘辘,却也引不起任何食欲。
所以我从来不吃糊锅。
在学校出后门,有一家小餐馆,经营着几样家常饭,如鸡肉稍面、蒜拌咸面、卤肉拉面以及混沌、饺子之类。我之所以经常去这里吃饭,一是离单位近,比较方便;二是饭菜很家常,比较可口;三是做饭的老两口,把这家小店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让人吃得很放心。
除了这些家常的味道,老俩人还在灶台旁边另外支起一口锅卖糊锅。有一次,出于对他们两个人的信任,我要了一小碗糊锅,想尝一尝,这东西究竟什么味道。老太太很高兴,在锅里用勺子挑捡着给我舀上了麻花、面筋和粉皮,最后再浇上一勺浓稠的糊汤。
麻花脆生生的,粉皮软绵棉的,面筋吸足了糊汤,油津津的,都很好吃。而浓稠油亮的糊锅汤,里面飘着很多鸡肉丝,有很浓郁的胡椒味和肉香味,喝一口下去,口里有点辣,有点麻,肚子里暖暖的,饱饱的,特别舒服。我觉得冬天一大早有这么一碗糊锅下肚,能暖和舒坦一整天呢。
就这样喜欢上了糊锅。
我觉得一个外乡人,能从内心深处接受一种别致的地方美食,并把吃这东西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时,他很有可能已经把这个地方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了。而从这个故乡走出去的本地人,在长久地吃不到家乡的味道时,也思绪袅袅,不绝如缕。我认识一些在外地定居的老酒泉人,每次回老家都找着吃糊锅。
故乡有时候就是一碗饭。
至于糊锅的做法,我请教过好几个卖糊锅的店家,他们都认为这是商业机密,所以,是不肯轻易告诉别人的。但我觉得这就是个老百姓的家常小吃,搞得神秘兮兮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我也谋划着自己做一顿糊锅吃,步骤如下。
烤面筋。白面拌成面团,密封饧一会儿,然后下水中搓洗。洗出的粉留下勾芡,面筋发好后加入小苏打上烤箱烤熟。
炸麻花。一半发面团,一半干面粉。干面兑入鸡蛋、白糖、食盐、胡麻油揉成面团。最后两种面兑一起揉匀、搓条、拧成麻花,下油锅炸脆。
煮鸡汤。土鸡下锅熬煮,形成一锅肉香四溢的鸡汤。这种鸡汤,如果有灶台,有炭火,熬制一个晚上最好,天亮了,直接用勺子打散鸡肉,加入生抽、老抽、食盐、鸡粉、十三香、胡椒面,搅拌均匀,再加入淀粉勾芡,就成了一锅浓稠的火锅汤。
至于粉皮子,有现成卖的,加水泡软就可以了。
最后,麻花碎成块,面筋切成片,和粉皮子一起倒进糊锅汤,一阵搅和,舀上一大碗。就可以吃了。
这只是我自己的谋划和猜想,但做出来一定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