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遇到让人打心眼里敬佩的作家,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作家,不可否认他们的文笔也是一流的,优秀如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等等。但也许是没有跟他们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的缘故,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偶尔看看,也有过些许小感动,可看过了也就看过了,过后没什么很深的印象。听着别人对他们的夸赞之词心里还有些许的吃不到葡萄就觉得葡萄酸的味道,嘴上也说不错不错,但心里还是觉得他们的作品少了一点什么东西,对他们作品最真实的感受概括起来说也就是“just so so”。
直到最近遇到张惠雯,在一位熟人的书橱里偶然看到她的作品集《两次相遇》。本意只为打发几十分钟空闲的等待时光,找一点事做。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的简介,1978年出生的张惠雯祖籍竟然是河南周口西华,她和我童年时期都生活在豫东的同一片土地上。当时好奇地想知道我们周口本土的女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呢?开篇的一篇短篇《爱》给我的感觉是文笔不错,专业的写作者写出的作品。看到第二篇《我们埋葬了它》的结尾心里已有些许触动,“我和姐姐一起埋葬了一只小羊的故事”被她书写的如此细腻动人。读完第三篇《生》已彻底被这个女人征服。和朋友约好的去山东旅行,要出发了,我请求带上那本书,朋友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位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国家干部直言不讳地说“拿走看吧,反正我也欣赏不了”。坐大巴去的山东,路上一分钟也不想浪费,不是我有多么珍惜时间,平时挥霍掉的大把大把的时间无法统计。是作品太吸引人了。也许是她描写的东西我太熟悉了,也许是她写的东西是我一直想书写但是从来没有如此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无法言说我的兴奋与激动,一路上一会儿哭一会笑以至于身边同行的人不停地对我侧目以为我是不是出了毛病。
《垂老别》《我希望我是美丽的》《怜悯》《绳子》这些细腻的书写令人如此动容,是很多年不曾有过的事情了。《书亭》《两次相遇》让这本文集达到了高潮。相似的年龄,共同的生活环境,她描写的人物及他们的一笑一颦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我全都熟悉,这一切琐碎平常的事物经她的叙述就变得格外优美动人富有诗意。她与众不同的写作视角和叙事方式,让人在欣赏作品的最后一分钟仍有惊喜。张惠雯无愧是新加坡金笔奖获得者,她完美地继承了纯文学的经典,温婉动人,富有节制,她的作品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悲哀的是,一路上不知道跟谁分享我的激动和震撼,那种着急和憋闷无法言说。山东之行,我特地留了一个下午在旅馆看这本书,为的是回去的时候可以看完把书及时地还给人家。回郑州后,迫不及待地把张惠雯推荐给了两位文学爱好者,小妹和一位我非常敬重的笔耕不辍的长者。小妹赶到我家我们一起在网上寻找张惠雯的博客,很幸运的是有一篇《绳子》,写作过无数作品的小妹说她的作品不是快餐,是可以放到书橱里没事就拿出来反复阅读的,我深有同感。那位长者打听到我在哪里看到的那本书,第一时间找持有者讨了回去,他甚至等不及我在网上再帮他订一本,我心喜悦,有知音,是人生一大快事!遗憾的是那位日理万机的长者后来我只匆匆见了他一面,交谈不过几分钟,对作品的感受无法畅快淋漓的诉说,心里仍觉得有欲说不能的憋闷在。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认为,必须用已经不大流畅的文笔为张惠雯为这本文集写点什么,只为一抒心中的憋闷,只为表达发现这位作者的惊喜。
很久不曾写东西,毕业三年,为了生存奔波劳碌疲于奔命,日复一日地做着和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文学,似乎已经抛开很久,它在生活中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也许更重要的是因为可以长久打动人心的作家作品了越来越少了。甚至已快忘记了我是中文系的硕士毕业生,忘记了我也曾写出过几万字的硕士论文。这又令我万分羡慕张惠雯,新加坡商学院毕业后旅居休斯顿,老公养家不必为生存担忧的她全职从事文学创作。2014年,如果我的生活当中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那不是买了车有了房,也不是终于出了国,而是,我发现了张惠雯,偶遇了她的文集《两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