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在拖延?这就是原因!
慧彩新生活 前天
01
总喜欢拖到“截止日期”才去做
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流传着一种说法:“我校同学每天学习18个小时,每周学习7天,每学期学习1周。”
为了推迟写论文,我可以刷一整天微博,甚至把宿舍卫生打扫了,或者约着同学,以“备考期间补充营养”的名义,一起出去大吃大喝。
然后在论文截止日期前1天,跑去自习室通宵,在最后一分钟,以800米冲刺的速度跑到老师办公室把作业交上去。
我甚至还总结出了一套“拖延哲学”:在截止日期前3个小时可以开始酝酿,前2个小时,往往都是思如泉涌、效率最高。
而在截止日期之前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干点其他的事情,这才是对时间最高效的利用。
直到毕业后,有三次坐高铁,因为赶最后一分钟被闸机口拦下;
有两次项目报告赶在最后一天出,质量差到被上级骂得狗血淋头;
有无数次快要出门才收拾行李,所以不是落了钥匙就是落了钱包。
而且,早年因为拖延症而导致的长期熬夜让我开始面色枯黄,甚至开始掉发。
这时我才发现,什么“拖延哲学”,简直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可怕的是拖延癌晚期不自知,还为拖延找一个完美的理由。
02
为什么我们会拖延?
对于拖延的原因。
有的人认为,拖延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调节的失败,还有的人认为,是懒惰或时间管理不善的问题。
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研究拖延症的心理学教授蒂Timothy Pychyl表示,拖延是一种逃避行为,是人们“想用感觉良好去逃避”的应对机制。
逃避可以暂时使人感觉良好,但不幸的是,还是会回到现实。
当人们再次面临截止日期时,拖延者会感到更羞愧和内疚。这些消极的感觉会导致他们急忙想要完成截止日期的任务,而推迟另一个任务。
这种心态和行为最终会变成了一个恶性的、产生自我挫败的循环。
03
恶性拖延,容易让工作机会丢失!
小K,重度拖延症患者。他曾在公司负责一个市场招标项目,一月份项目资金已经批下来,财务主管要求在三月份之前完成立项。
可这个项目他从来没有接触过,也不知道如何下手,便产生了逃避心理。今天拖明天,这周拖下周,不知不觉就到了四月份。
四月底是他向采购中心报项目的最后期限,实在没办法只能赶鸭子上架,他用了两周的时间加紧完成,结果项目没做好,结果失去了升职的机会。
都说战场刀枪无情,商业世界波诡云谲。有时候晚一步就是输掉了一场战争,错过了一个时代。
04
拖延症,如何解决?
在网上搜“如何治疗拖延症”,有一堆方法论:做好计划表,扔掉手机,苦心志饿体肤.....
如果按照那些方法长期执行,我们都会成为一个效率奇高,逼近完美的人。
然而方法再多,大多数人都是陷入那种反反复复,无法根治长期拖延的状态中。
要彻底改变拖延症,需要仔细思考,我们真正在拖延的是什么?通过自我剖析,了解导致自己拖延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担心无法接受失败后果,还是担心成功之后压力会变大?担心失去朋友、亲人,还是担心自己成为他人的傀儡?
意识到自己拖延的原因乃至灾难性思维后,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力所能及的小任务,而不是流于形式地分步执行任务计划。
这个方法的重点是让自己动起来去做,如跑步
正确示范
第一个目标应该是出门
第二个目标是跑起来
第三个目标是跑累了安全回家
而不是把步骤拆分为:
错误示范
1、选择好看的运动服
2、再找运动场地
3、制定计划跑10公里、拉伸20分钟
4、拉伸不吃零食喝饮料
把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能简单执行的小任务,可以逐渐帮我们树立信心,让我们觉得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要过分的要求完美。因为要求自己凡事都做得无可挑剔本身就是灾难性思维的导火索: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无缺,担心做不好会影响最终结果,反而会丧失对大局的关注,贻误整体进度,致使任务一拖再拖,最后无法按时完成。
只有真正了解拖延症背后的成因,对灾难性思维进行行动调整,拖延症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以及生活!
想了解更多生活小知识,可以关注慧彩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