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待咨询者时,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的专业局限性太强了,只能选某某方向的工作,太难找了。”我经常会反问他们一句:“你为什么非要专业对口呢?”
在我的文章《精准解答:你在企业中的站位是什么,你会被淘汰吗?》中提到企业中有八大职能:销售、行政、人力、财务、生产和服务、研发、客服,在这八大职能中,有五个都是不需要专业对口的:客服、销售、市场、行政和人力,只有三个需要专业的:财务、研发、生产和服务。
既然八大职能中有五个都不需要专业对口,如果你在选择工作时,非要选择一个专业对口的,那就意味着你主动放弃了5/8的机会,如果你还不是学财务的,那你就得去追求那个2/8的机会。
这个思路是不是从开始就意味着你的就业面只会越走越窄呢?所以说,不要在思维层面就把自己困住。
很多时候,专业貌似是你的一个优势,但如果你过于执着于它,它也会成为你的绊脚石。
一、专业给你了巨大的优势,但需要利用职业公式打开思维
看到这里,有的同学就更迷茫了,我花了4年的时间就学了这个专业,其他啥也不会,但是现在告诉我专业没用,一点优势也没有?
错,专业同样有很多优势。
1、专业可以让你从事跟专业对口的职业,也可以从事跟你这个专业训练出来的技能相配的职业。
比如很多在中国学数学的人,出国后有的会从事金融工作,有的则会从事保险精算工作,因为这两项工作都需要非常专业的数学能力。而现在很多搞投资的人,也是学数学专业的,虽然他们并不是学投资专业出身,但是他的专业和专业训练,给了一个特别好的进入投资领域的技能。
2、如果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也不喜欢你的专业的技能,那还有机会吗?
在我的文章《职业到底是什么,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说清楚》中就提到了职业=行业+职能+组织的公式。
从这个思路出发,你可以利用你的专业和你的专业学的知识,从事相关的行业。行业意味着专业知识和领域。比如,你是汽车专业毕业,你当然可以利用汽车专业的知识去做汽车工程车,你也可以考虑利用对汽车领域的知识和概念,可以去做汽车杂志的编辑,可以做汽车公司的市场、销售、客服、传媒、汽车相关的APP运营等工作。
你的专业意味着你的知识和你的资源,你可以进入你专业代表的行业,但是并不一定要用你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尤其在你的综合素质比你的专业技能要好很多的时候,这种方式更加有效。
你可以考虑加入一个与汽车相关的组织,去做不同的职能的工作,比如去大众公司做人力资源,因为你的同学、朋友都是做汽车行业的人。
所以说,你可以利用你的专业去加入一个相关的组织。
二、完全不想从事跟专业相关的工作,还有出路?
是不是不做跟本专业相关的事情,就根本不会有出头之日呢?
事实上,从很多功成名就的人来看,他们取得的成就一般与他们的学习的专业关联不到,你能猜到京东的刘强东是学社会学出身,苏宁电器的创始人张近东大学学的是中文吗?
一个人的社会成就与一个人的专业是没有强相关性的,因为大学4年学习只是给了你一个领域的知识和基层的思维模式。你的技能,你的更多知识,其实是从你毕业之后,你在社会、在职场中学习到,是天生拥有,并不断练习而来的。
专业给你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底层做事逻辑、学科素养、伙伴和人脉。
如果你热爱你的专业,请一定要坚持;如果你不是那么热爱,那你可以考虑将它当做你在行业、组织、人脉、技能上面的迁徙和入口;如果你恨你的专业,也请拥抱它,因为它至少给了你一个清晰的思维方式。如果实在无法融合,我也建议你,尽快彼此放手,因为你会发现,你放弃了小部分的专业,就能拥有更大的职场,因为你还有5/8的可能性。
三、思路决定出路,重要的是不要被过去困住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幅图,有一个人手拿着水杯,问题是他要干嘛呢?有的人说要他去喝水,有的人说他要去喝水。
我想说的是,这个人应该思考一下,这个人下一步要去干什么,然后先决定是要放下水杯,还是继续拿着水杯往前走。
我们怎么会因为一个水杯就限制自己的思考呢?
有时候我们的专业、大学、起点不怎么好的一个工作,不就是我们手里的水杯吗?我们完全可以先思考一下,接下来要干什么,再去决定怎么用这个水杯,是继续拿着,还是放下。但是,我们怎么会一个水杯就限制整个人生呢?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