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圈读研的同学发的毕业照,我才猛然发现,都毕业三年了。
三年光阴,仿佛弹指一挥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以改变一个人。
这三年里,我从一个刚踏出校园的稚嫩学生转变为一个可以独立负责项目的职场人;
由一个身体羸弱,背不动女孩子的男生变成一个可以连做十几个引体向上不喘气的男人;
从一个做事三分钟热度的人变成一个半年内更新快100篇文章的人。
2020年的我不再是2017年的我。
对于这重要的三年,我做了如下小小的总结:
工作
记得刚开始是以管培生的身份进的公司,谁知刚进来没多久招聘我们的人事老总就离职了,“管培生”的制度也就不了了之。
当时公司倡导的是从基层开始做起,所有大学生都下车间实习。我开始还有些不以为意,可真正在车间顶岗时就有些受不了了,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搬药(真的是搬药,把从机器出来的物料搬到桶里。那时经常在朋友前自嘲别人搬砖我搬药)、擦洗模具、清洁场地。
好歹是个本科生,就来干打扫清洁的体力活?没两个月我就有些怀疑人生了。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那时之所以会觉得无聊琐碎是因为看不到当初所做的事与未来管理工作的连接。
现场都不了解怎么去管理现场?
就是马克思主义中所说的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我有个特点,或者说是缺点,比较容易知足。虽说知足常乐,但我的年纪还没到适合这个词的时候。
为什么说是缺点呢?因为“知足常乐”往往会引发一个结果——“怎么样都行”
“怎么样都行”意味着没有期待,没有思考,没有执行,没有改进……
那怎么行?!
鉴于药品的特殊性,生产过程中以及检验的结果稍有偏差很容易是大问题,不算人工与水电,光物料的成本都十分高昂,若是报废一批没人能承担这个责任。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抱着“不出事”的原则工作,只是维持生产现状,只要产品合格对于一些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生怕牵一发动全身,搞坏了药品质量。
《增广贤文》中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工作其实也与学习一样,保持现状就是倒退!
曾今有个老总跟我聊过,他说改进是永无止境的,工作中永远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
说起改进还有一个主动性的问题。
上班工作与上学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老师有义务不厌其烦地教你,工作中很多事需要自己去琢磨研究。
别人教你是情分,不教你是本分。
更关键的是很多事没有标准,一切都处于动态过程,而不是像勾股定理那么绝对。若是不明白这点工作中就会觉得很累。
什么是好的员工?领导说什么你就做什么。
什么是优秀的员工?领导还没说你就做好了。
这就是“好”与“优秀”的区别,值得细品。
健身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三年对我影响最大的其实并不是工作,而是健身。
虽然工作赋予了我新的身份,独立的生活,有效的沟通技巧。但最重要的转变还是在健身之后。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健身是“万能药”,它只千万种生活方式的一种,也是我众多爱好中的一个,但它教会了我最多。
刚开始健身是因为经常加班,一超过晚上8点胸口就觉得不舒服,身子骨禁不住。正好公司有健身房,比较方便,而且还有一起健身的小伙伴,天时地利人和,就开练了起来。
最先练的胸,半个多月就有了明显进步。有料了,看得到变化自然就有了动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后来就上了瘾,不练都不自在,所以每次看到有文章写自律健身我就很无语,做让自己开心的事需要苦大仇深吗?
哪需要自律?自嗨不香吗?
我的健身过程也很有意思,一开始练半小时浑身酸痛,接着延长到可以练一小时,后来又回到练半小时浑身酸痛的状态,唯一不同的是可以控制范围,想哪痛就哪痛,指哪就练哪。
健身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摔过跟头、手划破过,扭过脚……手上的老茧可能是最好的见证者。
关于健身我总结出以下的教训:
①健身先健脑
现代人最想过的两夜,“一夜暴富”和“一夜暴瘦”。
抖音快手上无数教你一天瘦一斤的视频,看看美女帅哥过过眼瘾就够了,当真的话你就真憨憨了。
简单想想,如果甩甩胳膊跳跳舞就能瘦一斤,那几个月后你不就连毛都不剩了?
暴瘦除了抽脂、切胃和脱水,这些简单粗暴从你身体里拿走重量的方法外,还真没其他的可能。
我曾一度以为健身就是跑跑步,举举哑铃那么简单,后来发现是自己太傲慢了。光跑步举重只能叫锻炼,健身是有自己的体系、目标与方法。
如果目标是减脂,那么就要“管住嘴,迈开腿”,多做有氧运动,例如跑步跳绳游泳。但如果目标是增肌,那就要多吃蛋白质(鸡蛋性价比最高),多练大重量的无氧运动。
健身圈还有一句至理名言“三分练,七分吃”。你是不是没想到吃比练还要重要?对了还要保证睡眠,吃、练、睡缺一不可。所以身材在当今忙碌的社会中也是奢侈品,起码得保证能吃能练能睡。
②姿势
在健身房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最常见的是一精神小伙对着器械一顿猛操作,颇有“大力出奇迹”之感。可做出的动作如此妖娆,让人不忍直视。正确的姿势永远比重量重要!
例如弯腰搬重物,为什么许多人会闪着腰,就是因为搬起过程中先直腰再站起来,这样压力全集中在腰上,所以会伤着腰部。正确的姿势应该先蹬腿站立再直腰,把压力由腿部承担,这样才可以避免闪腰。
干什么事都要先动脑子,树立正确的观念。这看似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可我们往往会败给自以为是。
③Just do it!
说到这儿,还想啥呢?干就完了,奥利给!
写作
《毕业三年》的最后一篇原本计划聊聊写作。
但转念一想这件事自己也才开始半年时间,啥成绩也没有,好像并没有写的资格。况且中途断断续续,当初雄心壮志的立flag要日更,结果写了半年还不到一百篇,自惭形秽。
可这半年里也被不少读者催过更,我十分意外,没想到自己写的念念碎也有市场。
写公众号之前我有写日记的习惯,记得上幼儿园时老师布置过记日记的作业,当时笔都不会抓,只能我讲老爸写。所以那时我家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我别着小手,来回踱步,摇头晃脑,嘴里还念念有词,老爸则将本子放在茶几上,自己坐沙发刷刷得写着,还不时抬头提醒我这个词用得不对,得换种说法。
感谢耐心的老爸,要不是幼时的培养长大后恐怕也不会有写日记的习惯。
我印象最深的是还在其中一篇日记里问了老师一个世界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老师回复得很机智,“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等你长大了来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大学学了生物工程,怎么说呢,冥冥之中果然自有定数。
小学时记得少,中学时记了也不多,12年合起来不到一本,那时胆太小人也闷,许多事都没尝试过,一心只读圣贤书,差点读成书呆子。
大学生活要丰富许多,参加社团,谈了恋爱,各种活动零零总总记了有大半本。工作后写的更勤快了,一年一本。估计是进入新的环境换了新的身份,很是新鲜,接触得多自然写得多。而且工作后涉及人情世故,沟通方法技巧,许多东西还是需要自己去总结提炼。
每每一打开日记本就仿佛坐着小叮当的时光机穿越时空,往事历历在目。现在唯一遗憾的是那时怎么不多记点,毕竟多写一篇意味着多一天的回忆。
光阴似箭,幸好日记可以捕捉这道箭影,不至于让它白白飞过。
生命呐,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把自己当成一本书,每天写一小段。
有时为了写日记会故意做一些不一样的事,哪怕是走一条小路,多看一眼绿植,多关注身边的一件小事~还是挺有意思的。
毕业三年,我还是那个普通的人,没有成家立业,没有浪迹天涯,没有功成名就,也没有一塌糊涂。
虽然没有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但聊以自慰的是仍然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的日子也不清楚能维持多久,但我相信日后看着现在写的文章,品味这段人生经历时,感觉应该不会太差。
这三年的岁月当然不止这短短的三千字可以说完。这三年里我遇到过不少贵人,得到过许多人的关照与支持,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我想起《大军师之军师联盟》里司马懿对曹操说的一句话“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遇到的都是朋友与老师。”
期待下一个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