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尝话梅
我这人不好吃零食,属于什么都能吃,但没有瘾的。
能算是常吃的唯独一样,话梅。
吃话梅,是我“打小培养”来的。
1990年,我国经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物质逐渐丰富,人民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最直接的体现就在吃、穿、用。
那时整个家族已渡过最艰难的时期,大伯、小姑等长辈们时常回松树街看望奶奶,基本上来了就不会空着手。当时我6岁,一般周末都来和奶奶过,自然而然的也沾了光。
这话梅,就是沾光吃到的。
第一次吃话梅是什么时候、怎么来的,已经记不清楚。要么是父辈给奶奶买的零食,要么是家中有客人,长辈买来用作招待用的,现在回想,后一种的可能性稍大。
至于话梅的味道,记得倒很清晰。圆形的梅干,干瘪表皮上挂着一层白霜,拿到唇边,已能闻出一股清香的气味,放进嘴中,甜甜酸酸的味道瞬间点燃味蕾,精神仿佛跟着跳了起来。在一番味觉刺激后,口腔生津,随着一次次的吸吮,那青甘带酸的味道,深深烙印在脑海中。
相比花生、瓜子,话梅不是奶奶家中的常备品。偶然的一次尝试,没想到竟是勾起了我的馋虫,吃完一颗又要一颗。奶奶宠我,根本不管,长辈也疼我,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一颗颗的拿出来给我吃,直到担心我有蛀牙。
听小姑说,话梅是含在嘴里慢慢出味道的,华山爸更是夸张,说一颗话梅他能含40多分钟。可我就是怎么都含不住,感觉味道淡了后,就忍不住把梅肉咬碎咽进肚,有种“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惭愧感。
地安门百货买话梅
记得家中话梅吃完,我央求着再去买,奶奶很为难,说周围没有卖的,起初我想,以为一定是怕我吃多,敷衍说不买到,直到有一次跟着去买,才明白奶奶所说不是敷衍,寻常店铺确实没得卖。
有一次小姑来松树街看望奶奶,中午照顾我睡觉,我怎么都不想睡,小姑承诺只要好好睡觉,睡醒就带我去买话梅,我立马躺好睡去。
小姑有个特点,一是和孩子说话重讲道理,从不简单粗暴的用长辈身份下命令,二是言出必行。睡醒后,我急切的催问着,简单整理后,一行三人出了门。
那会儿我才知道,家中的种话梅叫“台湾话梅”,是从地安门商场买的。出了院子,沿松树街一直往北走,大约10分钟到地安门西大街,乘公交车向东三站地,下车再往南几分钟,就到了目的地--地安门百货商场。
地安门百货商场始创于1952年,位于北京中轴线,北边是鼓楼,西边是烟袋斜街和什刹海,往南是景山公园,东边挨着南锣鼓巷,周围四合院极多。这里是中轴线最早的商业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不绝于耳,街上高级餐厅“马凯餐厅”是地标,80年代谁能去“马凯”搓上一顿,说出去都是很有面子的事。
自开业起,地安门百货商场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在父辈的印象中,小到盘子碗筷、衣服裤子,大到自行车、高级手表、黄金饰品,这里应有尽有,是名副其实的百货商场。我的记忆里则盛不下那么多,只记着零食柜台了。
零食柜台在商场一层,离大门不远。整整一排柜台都是卖零食的,有话梅、芒果干、果脯、花生,也有各种各样糖果,如酸三色、大白兔、大虾酥等,看得我眼花缭乱,满眼放光。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话梅。
柜台的话梅有不同种类,价钱不一。小姑挑的是中间价位,要了二两,多少钱不记得,应该不算便宜,和普通小卖铺销售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
只见服务员打开玻璃盖,右手拿着小铲子,熟练的铲了两下,每下大概半铲的量。然后迅速将话梅倒进食用塑封袋内,放在电子秤上称重。这时袋子还不封口,要看重量“多退少补”。我紧张的盯着服务员,生怕她再铲出去几颗,所幸没有。之后我们又买了一些糖果,陪着奶奶逛了一圈商场,重点是中老年女装区,没过多久就返程了。
记忆中,奶奶爱逛商场,一边看一边笑,有看中的衣服,眼中露出的光就像20岁少女一般,然后就是在服务员的建议中试衣服,最后大多是舍不得买的。虽说不买,看着她的笑容,我觉得奶奶一定也是很开心的。
我打小就不爱逛商场,尤其在没当父亲之前,简直没有半点耐心。可不知为什么,回想起和奶奶一起逛商场的场景,我竟是高兴的,不觉得烦,甚至还会建议奶奶多试几件,看她开心,我也开心。
香港买话梅
自打在香港开始健身,我基本戒掉了油炸、膨化食品和糖果、饮料,用梁上好汉的话说,经常“嘴里能淡出个鸟来”,话梅就成了唯一的零食,既能刺激味蕾,含糖量、卡路里又不多,吃着没有心里负担。
因为睡不好觉,我于今年6月开始喝中药,药材中有黄连,煎出来汤水较苦,喝完药含上颗话梅更显得“顺理成章”。
楼下711便利店有种“么凤”牌梅肉,味道极不错,就是有点小贵。25克一包零售价22港币,其包装袋上印着专卖店地址,周末我闲来无事,便想着走一趟。若是专卖店比超市零售价便宜,打算多买些。
店铺位于铜锣湾富明街,是家老牌士多(杂货铺),号称制作话梅一直秉承传统手工。进店打眼一看,铺子不大,也就3、4个平方,摆的东西直接让我开了眼。
一个个大罐子并排摆开,里面装了各式话梅、橄榄、杨梅等。
光话梅就有十多种,最便宜的30元/两(香港称量单位使用中国旧制司马斤,一斤604.8克,分为16两,一两为37.8克),最贵的200元/两,还有50元、60元、100元/两,口味也很多。
200元/两的话梅王个头很大,一两只能装四个,着实让我震惊,心想店家是真敢标价,究竟多好吃才对得起这价格?
琢磨了一下,自己平常不抽烟不喝酒的,也没其他花钱地方,干脆放纵一把,尝尝贵的,以后回去吹牛也有资本。50元一颗的话梅,吃过的人应该不多。
让服务员装了一两最贵的话梅王,2颗酸2颗甜,又分别挑了100元/两,60元/两,30元/两,每种各一两,总共5两(200多克),消费420元,够奢侈的。
回到酒店后,很有仪式感的洗手,喝了口矿泉水,清楚口腔中的味道,开始坐下挨个开包品鉴。只能说,贵有贵的道理,200元/两味道确实不错,最爱吃100元/两的甘话梅。要说性价比,30元/两的就足矣,味道已经能在超市诸多话梅中称王称霸。
往后几日,放松时我就尝上一颗话梅,有甜有酸有咸,味道不尽相同。有趣的是,无论嘴里是何味道,脑海中浮现的,总是小时候和奶奶、小姑去地安门百货买话梅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