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答题,这个2018年的第一风口,终究没能让哪只“猪”飞起来。
2018年1月3日,某思聪发了一条微博,莫名开启了直播答题的狂热序幕。
不到几天时间,各个直播平台纷纷开启直播答题模式。
用户只要连续答对12题,就能瓜分百万奖金。由于赤裸裸的金钱诱惑,这一招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下载、登录各个直播软件,守在手机屏幕前等待答题。
很快,各个互联网平台纷纷跟进,不仅撒钱还请来明星助阵,试图以此吸引用户。
就连央视也忍不住跟了风。
然而,这股风刮得快散的也快。眼看一个月过去了,直播答题的短板不断浮出水面。
由于用户人数不断增长,直接导致每次通关的奖金变少。从一开始的几万直线下降到现在的几毛。
除了奖金的吸引力下降外,直播答题的乱象层出不穷。
腾讯旗下的《头脑王者》小程序,因题目中出现不良内容导致暂停服务;“百万赢家”直播答题活动因将香港、台湾作为国家列入问题,被北京市网信办责令全面整改。
直播答题的泡沫,会灭吗?
首先,直播答题以烧钱起家,这总给人一种狂躁的感觉。虽然现在的投资项目大多靠烧钱支撑,但是如此直白的撒钱游戏怕是不会带来什么良性的影响。
其次,直播答题打着知识就是金钱的口号,实际上却是走的娱乐路线,最终的目的还是娱乐大众。改了形式改不了实质,这与某些脑残的综艺娱乐节目并无二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刘宏就表示,“与其说直播问答题目涉及的是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娱乐的麻醉剂。”
再者,答题中所谓的知识碎片化严重,用户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知识也是不大可能的。有人做过相关测试,很多参加知识问答电视比赛的选手,在赛后无法记起自己背诵过的百科知识。而目前参与直播答题的答友感兴趣的也不是知识,而是奖金。
最终,普通用户在这种答题游戏中,获得的是什么呢?是一种上瘾的快感。
参与答题的过程争分夺秒,每道题只有10秒的时间,这很容易激起人的快感:逐渐加快的心跳,手心里的冷汗,抑制不住肾上腺素。通关的人会有一种莫名的自我膨胀和满足;没通关的人,则会有一种帐然若失。
综合分析下来,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游戏。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