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体制,那么就要学会去适应它
现在很多人都在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呼声最高的就是孩子负担重,扼杀孩子的天性等。不能否认,有些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甚至很多学习的内容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并没有什么用,孩子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去学习。但是,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在我们认为的不合理的高考制度下,挑出来的最高分的孩子,总体上在未来的事业中,更有成就。所以,适者生存,教育也是一样,如果你不能改变这种体制,那就要学会去适应它。
保罗●图赫在《How Children Succeed》一书中说到:相比于智力和知识,孩子的一些关键品性Character,更加能够决定他们长远的成功。这些品性包括毅力 grit ,自我控制力self-control,热情 zest, 社会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感激 gratitude ,乐观optimism,好奇 curiosity......
现在再回头看我们的高考制度,它的高分基本上挑出来的是这样一群孩子:智力不会太低,但是能在高压的情况下,学会很多自己未必喜欢的内容,而且需要严谨,因为不能丢分。
他们具有很强的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将来,他们需要做一件复杂或者困难的事的时候,在很长一段疑惑重重没有回报的情况下,他们更有可能比较完美地完成,而不是中途而退。
所以,中国的高考制度也并非真的就那么不合理。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次“改变命运(阶层)的机会”。考得高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后,才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机会。也才能更大可能性获得所谓的“职业成就”。
● 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并坚持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国外有些优秀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美国的中小学阶段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技能的培养,对孩子的教育多采用鼓励的形式,教育方向也是朝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因材施教,这也是我们教育体制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家长现在也开始注重自己孩子的兴趣发展了,只是如果孩子只有兴趣,不努力,也不能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孜孜不倦学习的动力,但这只是学习的启始动力,许多孩子对很多方面都有兴趣,但是并没有成为他们以后的成功能力,原因很简单,他们并没有为这个兴趣而努力。
成功=兴趣+天赋+努力+坚持。即便有着非凡天赋的乔布斯,他的成功也是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痛苦,不断尝试失败坚持积累下来。
小学二年级,陈丹老师打来电话:吴过妈,把孩子送到少年宫去学习语言吧,吴过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我简单听话,带上小吴就去了少年宫。小吴也确实有语言天赋,思旋老师的一个童话剧《小蜗牛》,让小吴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项---语言类一等奖。随后,思旋老师带着小吴三下乡主持演出,去杭州参加全国故事大王比赛,如果没有后来,小吴突然对声乐有了兴趣,可能小吴会朝着语言类方向发展的。
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优秀的人必须通过不断努力,辛劳地付出才能成功。比如小吴,她喜欢语言,也有天赋,但是她后来没有为此坚持努力,所以,她没有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人生第一次获奖颁奖晚会)
(三下乡主持演出)
所以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并坚持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明天继续)
◆文字:综合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编辑:过儿小屋
◆微信号:haiyun3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