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品经典《过你想要的生活》2周以来学习内容总结分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认识自我明辩是非
最高的境界是靠一个人内心的自觉就是习惯形成了自然
没人的时候自己心里也不能让这么做,这个状态就叫"慎独"就是君子最谨慎的是独处的时候。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心里打下一个洞,钉子固然拔了,但是那个洞,却永远都不能消除。
说话少对别人埋怨,做事少让自己反悔,跟人交往多份谨慎自律。
慎独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从一个人的谨慎形成一个规律来沐浴自己的灵魂。
修养起来的是一种心灵上的诚意。
有一种因为自律而留下的愉快,虽然说慎独要管住自己,有一定的痛苦。
但是越小的孩子,养成这种习惯,长大了她能感觉到自己的一种尊贵。
第二大板块情绪管理不迁怒不贰过
1、首先人为什么会发怒呢,这是人的自尊本能,而且呢人都有个边界意识,我的尊严有自己的领地,这里面有自我的自由,有选择的权利,还有一部分隐私,无论周围是领导、同事、朋友甚至是爱人亲人,一旦触犯了边界,有的时候人是一种本能防御。
2、我们在今天呢有一些愤怒,他其实是自尊过度,应该说,一个人适度自尊是对自我的保护,一个人过度自尊会表现为对人的攻击,而过度自尊的背后有时候反而是过度自卑。
3、有一些炫耀性地、符号性地愤怒,反而会发生在一些有权有位置有财富的人身上,比如领导经常训斥下属,家里一个主人训斥保姆可能都是司空见惯的,这种符号性地愤怒,就是拿愤怒当名片,动不动甩出来表现一下我重要,但是别忘了,当愤怒用惯了的时候它会变成人的面具。
4、人容易发怒,那简单说就是不节制,人不愿意过一种克制的生活,人不节制的状态是舒服的状态,但是不节制的状态是很可怕的。什么是迷惑呀,就是人一时的愤怒,怒发冲冠,连自己是谁,什么是重要的全忘了,人这样爆发出来,不节制,图任性,这还不是人生大疑惑吗?
第三大板块家庭秩序于角色。
我们今天怎么理解孝道,孝字真的过时了吗?
《孝》字说文解字上说这个意思叫子承老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就是家庭中的伦理教育对长辈孝对兄弟辟,有孝敬又有有友爱家人的关系处理好了,伦理价值的基础就奠定了。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後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按照中国《孝经》的说法,孝是修齐治平人格的起点,孝这件事情做好了,其实是他走向社会最重要的一门功课
本立道生孝是一个孩子所有一切的根本,孝字本身就是个秩序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在家养成爱自己亲人长辈的习惯。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顾自天子至于庶人,
庶人之孝也顾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整理文稿:一班学习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