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答应了好哥们,帮帮他读高中语文成绩却不理想的儿子,K第一篇议论文《明代通儒顾炎武》。
来自《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发现,真糟糕。
照标准答案来看,一道题都做不标准。
首先是选择题,要求答题人判断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我做了,选出的答案错了一半。
我有点丧气,于是翻看此书搭配的《答案深度解析》,只见上头罗列了的四种常见错误类型——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主观臆断,我的确是占了其一。
“仔细点,我不可能每道题都是这么弱逼!”
第二题是简答,要求根据选文内容中“《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明确“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我通过筛查文章内容,发现“《日知录》”的成书过程,集中在文本第2段,于是我一句句看,一个个词筛,想从文本中现成的地方找到蛛丝马迹。
可是,除了第一句有“严谨、笃实、学术创新”,其他都是事实的罗列论点的依据。
硬着头皮,我开始从第二句看起“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这是这本书的宗旨,并不是他治学的特点,我想,接着往下看吧。
第三句是这样的:“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从这句看出来,这本书成书时间实在不短,六年,二十余卷的体量,也实在不光需要丰厚的积淀,还需要作者勤谨;这本书是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成书的,‘不断增改’,一个持续投入写作的过程。
第四句“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从“有不合”,就“改定”来看,体现他的学术不是闭门造车,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修订。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
……
对照《解析》,我发现,以上写出的三句,参考答案对应的是“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我的概括第一不够简练,“务本求真”这点,还根本没想出来。
第三道题是根据梁启超对顾炎武的“既是经师,又是师”评价结合选文内容谈理解。
答案里,居然有根据文末的链接做出的概括。
我竟然没有看。
唉,我有些丧气。
关键是,这本书,我才开始看,还有许多的题,待我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