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萧语禾
(案例均取得当事人的同意授权引用,为保护隐私,采用化名,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据很多民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调查发现,在中国离婚的三大主因:第一是出轨;二是家庭暴力;三则是性格不合。性格不合高居第三位,当初在一起如此美好,为何走着走着就变成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呢?
是性格不合,还是沟通不到位?
大树跟美美(均为化名)来到咨询室找我的时候,两人已经因日渐积累的“小矛盾”爆发而处于徘徊离婚的边缘。大树一直难以理解,自己并没有做对不起妻子的事,而且把赚的钱都拿回家,平常没时间带孩子,但也尽量陪孩子玩,可是太太美美好像总不满足,两人从最开始的争吵,到后来大树觉得美美总是在冷暴力。
“我没出轨,赚的钱也拿回家,就算不是好老公,也不算太差吧?这种冷暴力的婚姻生活我实在过不下去了。”大树说。
美美则说:“一开始我也会好好说,但完全没用,然后就变成两人一开口就吵架,我真的吵累了,干脆不要说好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导致两人争吵?
美美说大树总是只出一张嘴,例如还在念幼儿园的女儿想学钢琴,大树觉得小孩子嘛,想学什么就去学,满口答应女儿,结果老师要求家长要安排练琴时间、陪练等等,都是美美来。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总是这样,满口答应女儿学这个做那个,最后都是我做。最后变成他就是好爸爸,我就是坏妈妈。我也和他说过不要随便答应孩子,也要他陪女儿练琴,他每次都满口答应,然后都做不到。”美美生气的说。
“我也不是不愿意陪他,就是常常有工作我也没办法。”大树说。
“你在上班我也在上班,我赚的钱也没有比你少,为什么就总是我来收拾你的烂摊子?”美美说。”而且女儿想学什么就学,想放弃就放弃,这样没有长性,对她怎么会好?”
大树看着我说:“这就是我们的差异,我觉得孩子嘛,多多接触想学就学,没兴趣就算了,何必这样上纲上线?但她就觉得这样会让小孩容易放弃。”
从他们的对话中已经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差异。人际沟通的雏型是从家庭开始,于是我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原生家庭,以及他们从原生家庭中形塑了怎样的应对模式。
凡事都有母亲包办,男人只要发号施令!
大树家里是很典型的父权型家庭,父亲工作赚钱养家,母亲则是家庭主妇,他上面还有个姐姐。大树的爸爸在家寡言、脾气温和、负责任。“就是中国父亲啊!”妈妈则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家里大小事都一手包办,虽然会啰嗦和唠叨,但直到大树婚后和父母同住,母亲仍然操持着一日三餐,没有任何怨言。爸妈很少吵架,“反正就是中国父母吧!生活不就是这样嘛?”大树说。大树的姐姐则是性格大大咧咧,有点霸道,给人感觉比较自我。大树是小儿子,虽然在家也没有什么特别受宠,但从小在家一般都不用自己动手去做,什么事妈妈会包办好。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大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对妻子的期待也像妈妈一样,家里大小事都包办,而他则像父亲一样,薪水就是拿回家,家里的大事则是“男人说了算!”所以女儿要学琴,他只要说好,其他的事理所应当是太太包办就好。
那么,美美呢?
独立谨慎的美美,一切要靠自己!
美美在家里是大姐,下面有两个妹妹。爸爸其实读书多,在那个时代也算是知识分子,但工作运不好,常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频频换工作,也因此脾气火爆,和妈妈常常吵架。而妈妈因为父亲根本常常无法拿钱回家,也得出外工作,照顾不到她们三姊妹,也因此美美早早就要担负起妈妈的责任照顾妹妹们,也养成他从小就独立、做事谨慎的性格。他们家的隐性规条是:一切靠自己!
这样的他们结婚过了甜蜜期进入磨合期,会产生怎样的碰撞?
美美说:“我要的是一个男人,我老公却要一个妈!”。
大树则心有不甘,反驳说“我也努力在配合你,你可不可像母亲一样,多点包容?!”。
大树自认为也在努力,例如之前一家三口去旅行,美美要他收拾行李,他也收拾了。美美则说:“对,只收拾了一次。”
“是你后来不要我收的啊!”大树反击。
原来大树那次太晚收拾行李导致迟到,硬是让其他团员在酒店大厅等他们,两人又因此大吵一架,所以后来又是美美自己收拾。美美觉得心里非常不平衡,凭什么一起出来玩,你们两父女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她就要在背后操碎了心的安排好所有?最大的问题是,夫妻相处久了,有时大树无心的“命令”式的语气,美美好像就要执行,这给她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大树委屈的说:“我们也没迟到多久,等个两分钟也不会怎样,其他人没说什么,是美美自己太紧张。而且,我的这种命令的语气,也就是他们问我意见我就说,她如果不想做就不要做嘛,我也没有在命令她啊!”
了解对方是沟通的第一步
大树常常说,美美对他冷暴力,其实大树很努力想要去沟通解决问题,但美美觉得心累,之前多次的沟通尝试并没有效果,已经拒绝再沟通了。生活中的小吵小闹,慢慢就变成对方眼中不可磨灭的污点。
我们先帮助两人看见原生家庭让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形塑的模式:美美独立认真,每次都会把大树的“命令”贯彻执行,于是容易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大树习惯被宠,神经比较大条,很少能观察并体会到美美的感受。
之前彼此不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自然也看不见对方这些外在“行为”背后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痕迹。所以彼此都难以理解对方,也没办法做更深的有效沟通。但当我们尝试去了解各自的成长与模式,了解对方为什么和我不一样的时候,两人之间因着了解产生的沟通空间会慢慢出来。
沟通不是要对方跟我一样 ,而是学会聆彼此的需要 、尊重差异。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一致性的沟通”:先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然后了解对方内心的需要,接着先说出对方的需要,最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她强调,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我们都能表达自己的内心需要,并学会尊重彼此的不同。
我们来看看大树与美美怎样通过一致性沟通来表达彼此:
美美在了解自己原生家庭形成自己凡事谨慎并对命令贯彻到底,其实是希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却因此带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后,学习对大树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你这种命令的方式会带给我很大的压力,跟你说好几次没用,我才不想再跟你沟通的。其实我希望你能了解是因为当你这么说的时候,我会认为你在否定我,我了解这是我自己的模式,我想满足你的期待,我认识到你这种方式并不是否定我,也希望你能理解我。”
大树则练习尊重对方的方式回应:“我没想到这种语气会引起你的否定感,也希望你能理解这是我从小大大的方式,没有任何否定你的意思,我知道你比我独立,也比我会解决问题,也因此我以前总是会依赖你,我以后会学习理解你的感受,也希望你能帮助我理解你。”
以上的方式很拗口,听起来也不真实,但学习是从模仿开始,一次次练习的重点,是在了解自己与对方的模式,以及真正内心的需求,然后学会表达内心真正的需求,让对方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刚开始练习会不自在,慢慢练习之后就会变成自己的方式。
此外,在沟通上要注意的重点是:
第一,表达你要的,而不是不要的;
第二,表达感受而不是情绪(表达自己是愤怒的而不是愤怒地去表达);
第三,表达需要而不是抱怨(例如:不要你猜我想要什么,猜不到说明你不在乎我);
第四,表达你要去的方向,而不是你所在的位置(看目标,而不是陷在事件里)。
婚姻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浪漫、磨合到整合期。而大部分的时期其实都处在磨合期,幸福从来都是来之不易,没有捷径只有经营,而学会看见彼此的不一样,看见彼此原生家庭型塑的应对模式,并学会聆听和表达彼此内心真正的需要,而当彼此无法满足对方的需要时,如何尊重和自我承担,这是在学习“爱”的能力,也是磨合期的意义。
以学习成长的心态面对亲密沟通,相信会为所谓的“性格不合”找到一个解决的方向!
萧语禾,1972生于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心灵深刻的探索者。 因为童年失怙与母亲带着她录自杀遗言的经历,她曾长期被禁锢在抑郁深渊,蚀心却又屡闯无门的梦魇,带着她历经算命、哲学、宗教等,却都无法逃脱,一次自杀未遂,她发愿要找到美好活着的方法。她从心理学入口,到内观禅修,深入意识深处,找回”自己”,再一层层脱下”自我”外衣,终于,她”看见”了”生命”,清晰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在领路,带领我们安住”生命”之中,于是她整理所学与领悟,分享”生命心法”,陪伴大家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