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盛衰转折,见证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写作背景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此时,杜甫流离失所,身处四川夔州。诗人在战乱中饱经沧桑,对国家和个人命运深感忧虑。在一个重阳节登高之际,他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充满悲凉气息的诗歌。
三、赏析
1.《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诗词重点句子赏析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诗通过猿啸、鸟飞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落叶和长江的景象,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生活艰辛的现状,透露出他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3.情感表达
《登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无奈。诗中充满了浓郁的悲凉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4.写作意境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发不可收拾。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杜甫在诗中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意境。诗中的猿啸、鸟飞、落叶、长江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萧瑟的秋日画卷,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和无奈。
四、我的读诗感悟
无数遍读杜甫的《登高》,每一次的感悟都不一样,年少时只是老师要求背诵,并不知其中的深意,二十多岁走上工作岗位,意气风发,再读《登高》,只是为了教书而读,如今人到中年,再读这首诗,我不禁深感震撼。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盛唐时期一位文人面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无奈。这首诗让我认识到,人生在世,难免遭遇困境,但关键在于如何面对。杜甫在面对困境时,虽然心中充满悲凉,但仍保持着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读《登高》,我体会到,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其实是人生的一种财富。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不断成长、成熟。诗人杜甫在晚年时期,尽管身体状况不佳,生活艰辛,但他依然关注国家大事,为民生疾苦而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此外,这首诗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个人的命运显得微不足道。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要珍惜时光,努力拼搏,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努力。正如杜甫在诗中所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即使命运多舛,也要勇敢面对,坚守信念,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到中年读《登高》,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以杜甫为榜样,勇敢面对挑战,坚定信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