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好讲师 我有好课程
——记一场值得一生去记忆的比赛
为母则刚,“结缘”培训
2008年,毕业。我从一名学生成为了“职场人”,早九晚五、按部就班、结婚生子,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着,直到2015年,二胎生下双胞胎女儿,我开始慌乱了。
在生孩子之前,我和先生就商量决定:男孩教育以爸爸为主导,女孩教育就以妈妈为主导,我们也一直是这样践行。当得知二胎是双胎女儿时,我就在盘算着怎么教育她们?现在的孩子是很聪明的,前两年还好,这个问题也就想想,可是随着她们慢慢长大,我发现我自己就像一个快要干枯的杯子,已经没多少“水”可以倒给她们了,恐慌感一涌而来。
脑子老是浮现出孩子们长大了,在一起开心聊天,而我在一旁啥也听不懂,傻不拉几的,只晓得叫她们吃饭;当孩子们遇到困难,在一起想办法解决商量时,而我在一旁啥也不会,再次傻不拉几的,只晓得干巴巴的喊他们别着急;这样的画面是受过国家教育培养的我无法接受的,还好觉察到了,不然这些画面迟早一天就会变成现实。
感悟:作为父母,你有想过给孩子什么吗?我的答案是陪伴,不是简简单单在一起,而是可以和他们心灵相通;不仅是小时候的陪伴,而是一辈子的陪伴,随着她们的长大,知识技能的掌握,阅历的增加,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不持续地精进自己,我们拿什么去陪伴。而在我的朋友圈里,一个最爱学习,一直不断精进自己的人,她是一名职业培训师,就这样我“结缘”培训,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一念而动 加入鹰隼
当我告诉了我朋友圈那位职业培训师朋友我的想法,她很赞同并建议我加入格诺威的鹰隼部落,因为这是专门打造职业培训师的一个机构,在部落里可以结识到很多的职业培训师,于是我在网上查到了相关资料,真是缘分,段烨老师的7D课程今年5月27日正好要在重庆开课,毫不犹豫我就报名了。
5月27日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到了,快十年没上过课的我完全回到了小学的课堂上,一切都觉得那么重要,把学员手册记得满满的,两天的课程上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而这句话也成为了影响我人生的一句名言。
感悟:当你找到了你的同伴,和他们结伴同行,你更有可能到达你的目的地,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远远比不上一个团队。
再念而起 参加比赛
7D课程两天的学习,不仅收获了课程开发的工具和方法,还让我结识了很多“意气相投”的小伙伴,下课时分,我们也聚在一起聊聊加深了解,当听到段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他女儿的故事,我下课时也和段老师聊起了我的孩子,聊起了“读经”(背诵国学经典)教育,他了解之后对我说:“你完全可以把这种方法开发出来,成为一门课程,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就是他的这句话,点燃了我的“版权课之梦”,再加上刚学了7D,自信心爆棚,跃跃欲试,但“全球首发”的东西哪有那么容易,于是我参加了比赛,想借着比赛把这门课打磨出来。
毫无悬念,成长的过程都是伴随痛苦的,比赛过程是痛之又痛,我的经验都在我的脑子里,但“它们”就像豆腐脑,有货但形成不了结晶,提取不出来,憋屈的我欲哭无泪呀。
周桅老师的思维导图开班的消息成了我的一根救命稻草,从最开始一段100字文字用思维导图的提取到最后一篇2000-3000字的公文可以轻松提取关键字画出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大概练习了一个多月,画了20几张。我的脑中的经验终于可以理顺表达出来了。
可好景不长,没多久,我又遇到问题了:方法是整理出来了,但有两个特点,其一操作太简单,其二需要时间积累(一般一个月才能出效果)。这就给我的课程带来了两个难点,第一方法太简单,听者不会相信,而一个月才出效果,在这个“以快制胜”的时代,谁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做一个值得怀疑的事情。
那么我要解决的就是找到这个简单操作方法背后的原理——科学的理论支持。再一次感叹“缘分”,袁茹锦老师的“化书成课”正好要来重庆开课,一拍即合,立刻报名。
半学成之后我用化书成课的方法把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的《让孩子大脑自由》等3本书和若干CNKI上的论文化成了这个课程的理论支撑部分,让我的课程骨架丰满起来。
PS:那段时间白天上班,晚上把三个娃弄睡之后,我就拼命地看资料,晚上常常一两点,第二天六点又起床,挨着送娃上学,然后自己再上班,每天还神采奕奕地投入工作,晚上下班接娃回家,又一个半小时车程。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我都累,到底是什么支持着我这么做,可能就是这个比赛,想逼一逼自己,想最后能给自己一个交代!
感悟:人都有惰性,遇到困难也有想退缩的时候,而且很多时候借口往往是“我现在还没准备好,等准备好了再战”,之后就再也没有“准备”一说了,这个时候你需要在短时间内做一个决定,然后就会有很多人(导师们)“推”着你走,参加比赛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我来说,没有比赛,就没有我的《DR儿童经典记忆法》。感谢推着我走的您们:杨隆恺老师、李远亮老师、周桅老师和袁茹锦老师!
巧舌三寸 不如体验一把
2018年,我没有加过班,但却有好几天是两三点才睡,而这好几天都是为一个事——2018年“我是好讲师,我有好课程”大赛。从初赛、复赛、决赛一路走来,我觉得我的目标就是进入总决赛就OK了,所以我很淡然地参加了第一天上午集体辅导,下午分组辅导选了一个可以晒太阳的位置草草改了一下讲课PPT。我以为我准备好了,而事实上是No。
晚上我们11赛场选手开始上台“预讲”,我排在第四个,我在台下想着我要讲的内容,梳理着我的结构,但当我上场时,望着台下专业的培训师们,我除了介绍我自己课程和姓名之外,一个字都讲不出来,脑子一片空白,第一遍我还以为我没习惯,于是,我强烈地压住自己不习惯的感觉,然后深呼吸,再来一次,但同样的结果,介绍完自己之后脑子还是“当机”,看着台下,伙伴们都鼓励我:“没关系,这就是一个预讲而已”、“不要紧张”……紧张,这是紧张吗?我从来没遇到过这样情况,包括面对电视直播,包括台下1000多人,我这是怎么了,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因为赛场这二十几个专业培训师造的这个场,在这一群人面前,我不自信了。后来直到晚上12点,我还在演练着我的第二天比赛时的说课稿,而教室里苦练的选手还大有人在,导师们也一直陪着,最后杨隆恺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绝招(想知道的同学请问杨老师,技能产权是他的),再加上第二天正式比赛时,我前面丁小勤老师的心理解压课中一小段放松练习,让我在说课环节完全放松,出色完成。自从完成了这次蜕变,hold住了比赛的那个场,现在什么场都“不在话下”了。
感悟:“有的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以前觉得这句话“老虚了”。但经过这次比赛我觉得这就一大实话,当然可以改得更加精确一点“比赛之事只可体验不可言传”。
最后的最后 比赛只是起点
在明白这个事情上: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对于我这种天生智商不高而又不主动学习,只有遇到问题才去解决的人,我以前羡慕别人,但现在不会了,因为哪怕你是被迫为解决问题去“明白”,无论怎样,你最终还是知道了,学到了,懂得了,这样的结果和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又有什么区别了,这也暗合了段老师给我们讲的课程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任务。
在行动这个事情上: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比赛这个事,整个过程除了决定那一刻是我自己做的,其他的时候都是导师们、小伙伴们、家人们“推着”我做的,不算“安”,不算“利”,只能算作“勉强”,但那又怎样,最后我还是把课程开发了出来,惊喜之外还得了一个“最佳开发奖”,及其成功,一也!再次,感谢我的导师们、小伙伴们和家人们,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您们的一半!
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要闭关好好把段烨老师的7D,周桅老师的思维导图,还有袁茹锦老师的化书成课好好消化一下,不然不好意思出去说我是他们的学生,接下来要学习杨隆恺老师的PPT(整个比赛估计就我的课件没有动画),把《DR儿童经典记忆法》申请版权课程,职业培训师之路,这只是一个开头!2008,毕业。我从一名学生成为了“职场人”;2018,比赛,我将从一名普通“职场人”蜕变为“职业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