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的那句话是:“你永远叫不醒一个不想醒的人。”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词——态度。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没醒过的人”这句话后面隐藏的,是经历。
前者是故意,而后者是无意,但结果对于那个正在试图叫醒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对于我们叫不醒的人,我们更容易认为是前者,“那是他态度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只是事实上,后者可能性更多……只是我们不愿承认,因为如果承认,那就意味着不是对方的原因,自己就还需要绞尽脑汁去想办法……
为什么说更多是后者?
答:真的有那么多人都不求上进?只是当你教给他们道理(叫醒)的时候,他们听到的不一定是……
以职场为例:如今网络这么发达,职场大神、个人成长的大神如此之多,干货文此起彼伏,但是也没觉得现如今的职场达人有大幅增加的迹象。“职场文”的特点通常是:当你明白一篇职场文章的价值时,多半你已经做到或者已经意识到这问题了。当一个人并没有如此经历的时候,干货很可能就变成了鸡汤,或者他们也认为是干货,另一种干货。
在一次讨论中,一名公司骨干提到“每个人都要有让公司离不开自己的竞争力,但同时也要记住,公司离开谁都依旧能转”,他紧接着又解释了一下:“这话并不矛盾,我们要清楚,你的能力能够让公司离开你会难受一阵,但公司也会进入一种新的运转状态……”我相信他要表达的意思更多是在激励员工创造更难以替代的自我价值,但同时也表达不要太夸大自己的价值。第二天,一名实习生聊天的时候又提起了那个观点,他的解释是:“他的意思就是公司离开谁都能转,没能力的更是如此!”
职业发展的一个讲座里提到:“任务没做好,有时不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只是你不清楚老板到底要的是什么。”。明确需求,是完成任务的前提——这是我们收到的知识。听课的人群里有个认真的孩子,从那以后,他凡事都要征求领导的意见,以确保需求的准确:关于这次报告,我想先提一下工作意义可以么?这册子您希望是单页还是双页?PPT这部分我做5张好不好?……后来……没有后来了。
《没有力量的人,更容易控制他人》这篇文章被老板分享到群里,文章在我看来是在强调人们应该把控制点转向自己。而也有看到文章的人表达:你看,又证明了我是没有力量的人。
当你把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分享到群里,有人看到了干货,但也有人第一时间反应为:你在说我以前学习的方式都不好……有了这样的反应,后面便充满了防御和批判……
关于沟通,有一句话很经典:沟通的关键不是在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在于对方听到了什么!
每个人经历不同,对任何一个词理解的概念都不会相同,更别说是一整段话甚至文章了。职场上的老司机和菜鸟,教育上老师、爸妈跟孩子……这些关系下最容易产生类似的问题。经历的差异越大,信息传达的差异也越大,最后只会造成一种现象:不论你怎么叫(说教、讲道理),我就是不醒(明白以及去这样做),因为你在“叫”你认为的“醒”,我自认为我已经“醒了”。
如果“叫”不醒,我们能做些什么?
答:叫不醒的原因是经历的差异,所以关键不是在于如何“叫醒”,而是如何告诉他“醒”是一种怎样的经历。
替代到经历到明确经历,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给他看到经历。
总收到周围家长或者老师的抱怨:这个孩子看事太消极,这个孩子不懂得坚持……
我对于这些事情的建议是:你先积极给他看,让他身边有一个积极的人的状态,否则他不可能积极起来;多跟孩子分享一些你是如何克服困难的经历……
那些看事消极的孩子家里总有一个相同的规律:孩子经历挫折时,爸妈经常在劝慰孩子“积极一些”“过去就好”“下次加油”之类的话,但在结果出现前,他们自己对于事情的评价往往是“这个太重要,你可绝对不能失误,否则后果很严重……”
“消极”和“焦虑”往往是一起出现的。在一个重大的任务面前,爸妈或老师是用“挑战”来形容它,还是在用“危机”来形容?这一方面有词语本身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你摆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积极”还是一个“消极”的形象。出现了不好的结果时,作为父母,你能更快的找到一些积极的方面么?
与其给孩子看更多坚持,更多积极的励志故事,不如给孩子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相比于故事所传达的道理,让他看到我们生活的样子更接近“给他经历”这个词。
第二步:给点力量让他经历
替代经验永远是第一步,但相对于替代经验,他亲身的经历更有价值。
父母认为“不能坚持”的孩子,通常也真的没有多少经历过“坚持”的经历。常常那些看来挺有韧性的孩子,他“被迫坚持”的经历反而很多……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自律,我们也不可能先等着孩子明白自律的价值,再开始主动的自律,更何况,没有经历过自律的孩子也不可能理解自律的价值。在这样的矛盾循环下,我们只有一种方法,先他律,用他律给他一个自律经历。
相同的道理也用在那些期待孩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父母这里。我们讲尽了学习的意义和美好,但孩子如果没有认真的经历过,他又如何能够认识到这种美好?先让他学,让他经历学习的过程,再经历学习后那些外在的美好(奖励、表扬啥的),才能最后慢慢体察真正的美好……
只有经历过“枯燥的坚持”,才能找到真正的兴趣。
兴趣是坚持和投入的源泉,但并不是坚持的原因,有了坚持才会有兴趣……
第三步:点明经历(最关键)
前两者其实很多人已经做到了,但就差最后一步,经历还不能算经历。
也许那个没醒过的人以前醒过,但他不知道那个是醒……
“我们要说出那些孩子已经做到的事,而不是提孩子还没有做好的事,这样,那些做到的事,才会越来越多的被做到……”——Hannan老师(我儿童心理治疗的老师)
一个朋友的孩子,跟我抱怨:“孩子写作业总是应付,上课也从来都是跟的上就跟,更不上就放弃,孩子怎么才能在学习上用点心呢?!”我了解这个孩子原来的样子,因为不写作业屡次跟家里吵架,甚至离家出走。
而现在的他已经在应付的状态下写作业了。应付作业,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小部分经历。如果我们没有点明这个经历,而还是在强调“你不好好学习”,孩子会怎么认识现在所经历的事?如果我们点明这点经历,即使再微不足道,也是再告诉孩子——你已经开始醒了。下次再提学习,至少他明白写作业(不论应付还是认真)也可以算是在学习。
有些经历,只有被看到,才算是经历。对孩子来说,父母要做的,就是带着他,让他看到自己的经历。当然,在这之前,我们先要看到……
我的工作生活不是教育(学校),就是职场(公司),所以在公司里的感悟,更多也会联想到教育。
公司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很多相近:常常需要一个过来人带着一个新来人去成长。
教育也好,带领也罢,遇到困难后,都会找一个原因。但我个人更倾向于找一个我能更好解决的原因,与态度不好相比,我更愿相信是经历不够。相比于人的劣根性,我更认同人对于成长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