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钉
1.
十一假期,带儿子去闺蜜家玩。
儿子与闺蜜的儿子年龄相仿,他俩玩得不亦乐乎,我和闺蜜也聊天叙旧,不亦乐乎。
没想到,这太平的场面并不长久,一会那两小只就闹不愉快了。我问他俩怎么了,儿子看着我,理直气壮地说“他不跟我分享,他是坏孩子!”说完,一哼,头扭到一边,生气去了。
“不分享不是好孩子”,这话真是听着耳熟,平时我们经常这样教育孩子,没想到,今天儿子却用这句话去攻击别人了。
而且,当时我还真的是顿时语塞,无言以对,想不出用什么话来反驳他。
2.
我和闺蜜通过转移注意力大法,平息了两小只的气焰,但是,没一会儿,两小只又开战了。
两人正在争夺电视遥控器,儿子依然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客人,你要让着我,让我来选动画片”。
我看到这个画面,只能捂脸,依旧语塞啊。
平时家里来了小朋友,我们总会告诉孩子,来者是客,要礼貌对待。
没想到这句话却被儿子用来捍卫自己客人身份的“主权”了,还那么理直气壮,嚣张跋扈。
看来我的小老师又给我出题了。
3.
没想到,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孩子这么深刻的印象。确实,孩子是真的把我们的话当话了,包括有些并不怎么正确的话。
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吗?分享如果被扣上这样一顶帽子,不就成了取悦别人,束缚自己的枷锁了吗?而当分享失去了由心而发的喜悦,还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尊重,而不是一定要分享吧。
尊重他人,更尊重自己。有能力维护自己的物权,便能尊重对方的物权。
要对客人礼貌,没问题啊,可是这也要建立在客人尊重的基础之上,如果客人出言不逊,嚣张跋扈,我们还需礼让吗?
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敢于对强权说不,也是这个时代提倡的不是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为了平息战争,或者想迅速解决矛盾,一些话才会脱口而出。
有时候也是因为一些既有观念,从来没有好好反省过,就拿来教育孩子了。我们常常怀抱非黑即白 ,非对即错的想法,没有真的去体会孩子的心情,或者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或者为了偷懒好解决,就拿出一副大人的样子来说教。
4.
孩子还不具备辨别能力,他对家长的话不加怀疑,照单全收,却也接收了不少的糟粕。
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没错吧。每当孩子让我帮他做什么的时候,我总是把这句话搬出来,目的是想让他自理自立。没想到,有一天却被儿子这样给怼回来了。
那天我的拖鞋进了沙发底下,我懒得趴下身子去找,就请求儿子“你能帮我把拖鞋够出来吗?”儿子毫不犹豫地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语气坚决强硬,就像我对他说的时候一样。
我只好自己趴在地上找拖鞋。同时心里觉得怪怪的,感觉一阵冷漠袭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话没错啊,但是却让人觉得冷冰冰的。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定是百分百正确的吗?如果朋友之间需要帮助,你却要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不是就少了太多的温情呢?
这是不是我平时给他的感觉呢?是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他才会这样对我的吧。孩子就像镜子,照着我的模样。
我开始反思我的说法和做法。
5.
最近在看《正面管教》,对照里面的表格,我发觉自己是控制型和力争优秀型父母。特点如下:
控制型父母习惯于告诉孩子们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时做,并且绝对不允许孩子顶嘴。力争优秀型的父母则太注重最终结果,而完全忽略了过程中的喜悦。
是的,我喜欢生活井井有条,按部就班,也喜欢家里整齐有序。因为一旦乱了,我就有一种失控的感觉,心里发慌。我常常执着于事情的正确还是错误,并要求自己一定要对,不能错。
这种心态常让自己看起来很严肃,专注对与错,常常无法圆融地去做事。给人以冷漠感觉也不是什么鲜事了。
我想当我总是处于这样的状态时,孩子也会见样学样,学会我的处事态度,学会我的严肃冷漠,也学会如此来对待我,对待他人吧。
6.
今天,陶瓷兔子的一篇文章在首页顶端居高不下《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家风》末尾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
好好说话,认真倾听,冷静但不冷漠,温和但不懦弱,坚定但不强硬。
好好说话,常常是我们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到达的彼岸。说话不是太软就是太硬,不是强加就是妥协,我们自己常常不够稳定。
一些话说得太自以为是,唐突粗暴,未经考虑更没有设身处地。
孩子们常被我们糊弄,最后也信以为真。并将一些观念变成他们的既定观念,变成要求别人,伤害他人的利刃。这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7.
我们的性格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有时候孩子就像我们的一个翻版,让我们不得不常常去反思,去回顾。去努力翻新自己,为了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温柔坚定,既要有规矩又要有温度。关注孩子的感受,不执拗于教条,灵活对待孩子。说话前先反思,不用说教绑架孩子,而更多的去自我成长,以自身言行影响孩子,与孩子站在一边。
养育孩子需谨慎,要不,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孩子怼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