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是学员,A是我。
Q: 觉察是做出改变的源头。我希望我能更敏锐的觉察,带领团队走得更快更好。我的抗压(心态好,能看到积极的一面)是否会影响我的觉察的敏锐度?
A:你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
Q:我发现当我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会进行觉察。后来又想到我的心态挺好,承压力不错,也就是正常情况下我不会感觉不舒服,那岂不就导致我没有那么多觉察,从而影响了觉察的敏锐度?
A:你的观点总结来说就是你认为抗压力与觉察力是有相关性,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抗压力越强,就不容易不舒服,没有不舒服就不容易觉察。但是你又觉得这好像也不太对,所以就陷入纠结当中,感到困惑,对吧?
Q:是的。
A:你说你发现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会进行觉察,这个觉察很好。但后半段是有问题的。你从抗压力越强,得出越不容易觉察的结论,这个推论的过程是隐藏着一个前提条件的。你能找出来这个条件吗?你把抗压力越强看做A,越不容易觉察看作B,你现在是直接从A到B,但实际上有一个C的存在,A才可以到B。现在你要将C找出来。
Q想了一会,想不出。
A: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有同事跟我说辅导一小时,充电一个月。我当时就点评她是被动型的人,她也认可,就积极地调整,让自己更主动思考,行动也更主动了。这是通过什么来觉察?
Q: 语言。
A:对的。你的推论隐藏的C就是你只能通过不舒服来进行觉察,这样A强则B弱,A弱则B强才能成立。不舒服本质是情绪,但实际上除了通过情绪来觉察,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语言、行为或结果。我上课不是也提过觉察的最佳的契机就是“不同”。当情绪或者你说的不舒服不是唯一提升觉察的途径或方式,你的结论显而易见就是错的。
Q恍然大悟。
A:提升觉察力有多种途径,从抗压力A这条路走不通,你换条路走就好了。A不行,我就走C、D或E呀。情绪、语言、行为、结果都可以,任何一个不同也可以引发觉察。
Q:明白了。
A:人的大脑是有两套体系,一套速度慢,耗能高,但准确性高,另一套呢,速度快,耗能低,但准确性低。在很多情况下,大脑采用速度快的体系。你从A直接跳到B就是大脑快体系的结果。但你想成长,想找到问题在哪里的话,是需要去分析A是怎么走到B的,也就是将中间的思考过程清晰化,你将A到B的那层雾拨开,就容易看到问题了。就像刚刚我分析的,你看到了C,你就清晰地了解A与B并没有你以为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整个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你的困惑也完全解决了吧,对吧?
Q:是的。
A: 以后你要学会分析思考的过程,这个很重要。
Q:明白。
A:你还需要留意这种状态是偶然的还是经常会出现的。也就是你会不会经常被困在某一个特定的想法中,不容易看到其他的选择。这样会造成你容易固执,而且思路比较单一。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教你一招,下次记得问自己,“真的吗?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慢慢地你能找到别的办法,你这种思维惯性就能打破。
Q:我回去好好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