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为1700字 | 建议阅读时间3分钟
01好品质的背后含义
什么是大方?
大方的人会请你吃饭,大方的人会给你小费,大方的人还会帮你清空购物车,我们都爱跟大方的人相处,可见,这是一个不错的品质。
通常来讲,我们将一个人的某种品质称为“好”,就意味着我们能从他的这个品质身上揩点油,就算不能、不想,至少也吃不了亏。
就拿大方来说,你有一朋友经常请你吃喝玩乐,虽然大家都是互有来往,但我们乐于跟比我们更大方的人相处,它在我们的潜意识动机里表现为:在多次的来往中,我们总能先立于不吃亏的安全境地。
再举例另一个好品质,比如你有一个乐于助人的朋友,你乐意同他相处,潜台词就是:当你遇到困难时更有可能得到他的帮助。
看,人类的思维按俗人的话来讲,是龌龊至极的,虽然我并不认为这种潜意识里的自利主义是龌龊的,但总有人喜欢用道德和品质来掩盖真实动机,这就很坏。
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搜寻一下,到底哪些人群会更“大方”呢?
02可支配余量
从理论上来说,有钱人似乎更有可能大方,因为总资产多嘛,同样拿出1000块请你吃饭,穷人占资产比重为10%,有钱人占比0.1%,那当然是后者更有可能实现。
不过,光看总资产似乎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有些人总资产的确不少,但都是房子等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手头上却并不宽裕,所以你会看到老头老太坐拥一线城市中心大宅,算起来也是千万级的富豪,但却由于舍不得变现,依然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早上6点起个大早去菜市场,为了还2毛钱的价跟小贩争得面红耳赤。
因此,资产的总量不是重点,资产的可支配余量才是重点。
03大方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到了这一步,是不是大方人群的画像已经基本出来了呢?
不,我想还没有。
资产的可支配余量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依然不算是最重要的因素,虽然我们看到很多资产可支配余量很充足的人,大都比较大方,但我们离事物的核心还差一点儿。
我想,大家在生活中还是有碰到过一些净资产很高,但又很抠搜的人,我们都很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多钱就是不花?
不花,有很多原因。
1、习惯。
这个我在《穷,是一种扎根在身体里的记忆》中已经有过明确阐述,有些人明明买豪车钻戒不眨眼,却舍不得打车钱,这是由于穷的时候养成的习惯造成的,思维惯性难以转变。
2、安全感
在金钱方面没有安全感,其本质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安全感,这样的人不管口袋里有多少银子,都能时时想象到自己三餐难以为继的样子,因此他们对金钱的永不满足本质上是对安全感的永不满足。
反例就是罗永浩,10年前年薪就有60万,还能花得一分不剩,就是源于他对自己能力的强烈自信,能力才是他的安全感来源,而非作为结果的金钱。
3、不容易
这是我要着重展开的一个点,决定一个人是否“大方”的最关键因素,在于他的钱是否来得容易。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巨奖得主挥金如土,几年后返贫,事实上,据大量跟踪调查显示,有大约80%的巨奖得主都没有什么好结局。
又比如靠赌博、违法犯罪得来的钱,挥霍起来大都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
为何?因为他们的钱来得太容易。钱来得容易的人,往往非常“大方”,很少有例外,因为他们的潜在心理就是:先花着,没了干一票就又有了。但他们常常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金钱其实从来都没有来得容易的时候,当他们觉得自己来钱容易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承担了大量风险这一事实,而下次是否会继续好运,谁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至少会有那么一次,他们不会太走运。
而对于来钱不容易的人来说,除非他们是有目的地“大方”,否则无论他们有多少的可支配资产余量,要让他们大方起来总是难如登天的,因为他们会做一个简单的换算,然后将自己“不容易”的劳动成本挂钩。
比如当他刚有请你吃饭的念头时,突然想到这餐饭需要搬多少砖,这些砖需要付出多少劳动,这些劳动又需要流多少汗时,顿时就兴致全无,能免则免了。
04大方指数
现在我们就能大致画像了,大方的人通常长这样:
总资产高(占比10%)
有大量的可支配资产余量(占比25%)
对自己足够自信(占比20%)
来钱容易(45%)
根据这个蔡大叔设置的“大方指数”,让我们环顾四周,找到得分在85分以上的小伙伴,然后@他,并请他吃饭。
为什么?难道不是该厚着脸皮贴上去求包养么?
当然不是,对某个人“大方”的这件事情,靠单方面是很难持续的,如果对方不是智障,这种单向输出的关系终究是不可持续的,既然如此,你还怎么占便宜?
所以为了更好地占他便宜,请珍惜他,就从请他吃饭开始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