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放弃 舒适区 成长
共计1675字 | 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1
记得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每次新学期开学,刚刚从学校那领到新的课本,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包书皮,把书包好。
记得最初,只是找些报纸来包书。后来,商店开始出售一些五颜六色的包书纸。上初中时,出现了塑料的包书纸,不再需要裁剪,只要选择和书本尺寸相匹配的包书纸,就可以直接套在书本上。
不管包书纸的形式怎么变化,领到新课本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包书。
连书皮都这么爱惜,就更不用说书的内页了。上课时,我从来都不会在书上做笔记,而是再准备一本笔记本,认认真真的把笔记全部抄在本子上。
那时的我,宁可把书上的内容在笔记本上再抄一遍,也不肯在书上做任何一个标记。那可是书,怎么能不爱惜书!
小学六年,我一直用这样的方法做笔记,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书本。转变,发生在初一。
初中的物理老师,真的是一个妙人。虽然其貌不扬,但是上课却十分有趣,复杂的物理知识,总能讲得深入浅出。
一次物理课上,我正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突然听见老师说了一句题外话。“根据我的观察,好学生都是把笔记记在书上的。”
虽然我当时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好学生都是把笔记记的书上,但是,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老师就是神明般的存在,自然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而且以我当时幼稚的逻辑,既然好学生都是把笔记记在书上,那么如果我把笔记记在书上,当然也就成了好学生。
就这样,我放弃了对书近似洁癖式的爱护,开始在书本上记笔记。当然,刚开始时,由于换了一种记录的方式,总是感觉不习惯。后来,才逐渐体会到了这种方式的好处,不但效率更高,复习时也更方便。
若干年后,在书上看到了李敖当年读书的方法。他在看某本书的时候,会先买两本,把书中需要的部分剪下来收藏保存。一本专门剪奇数页,一本专门剪偶数页。
联想老师当年的教导,心中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只是知识的载体,并不是知识本身 。应该爱惜的,是书中记载的知识,而不是书本身。既然可以剪报,为什么不能剪书?至此,我放弃了对书的过度爱护。
2
可能是在课堂上养成的习惯吧,笔记记录的全都是老师的思想,而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这本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可惜直到读研究生时才发现。
读研期间,特别喜欢冬吴相对论,每天早上从宿舍走到实验室,要花二十多分钟,正好听完一期节目。听完之后,便会记下这一期节目的笔记。每天一期,乐此不彼。
不知不觉中,已经了六十多篇笔记,厚厚的一本。说实话,每次翻看时,心里还有点小小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的。
一天,偶尔翻起以前记录的笔记,惊讶地发现,竟然对自己亲笔记录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印象。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所谓的笔记,只不过是对论点的摘抄,做了别人知识的搬运工。
知识,只有经过思考,经过践行,才能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于是,我放弃了这种摘抄式的笔记,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3
虽然改变了笔记的方式,但笔记本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记录平时的一些心得体会,积累一些以后可能用得到的素材,或者写写文章,都要用到笔记本。我甚至一次性从淘宝上买了八本笔记本,并给每本编上页码,制作目录。
然而,纸质笔记本的缺陷也很明显,比如说手工记录挺花时间的,无法快速搜索,整理起来也很不方便。几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有人推荐印象笔记,就像很多广告上的说法一样,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试用了一下。
毕竟是第一次使用,刚开始并不习惯它的操作。比如,剪藏,这一印象笔记的重要功能,我曾两度放弃使用,第三次才彻底运用自如。说实话,用熟了之后,我也很奇怪,当初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功能就是用不会?
就这样,我放弃了纸质笔记。
放弃对书本的过度爱惜,我获得了更高效的笔记方式;放弃摘抄式的记录方式,我获得了思考的能力;放弃记录 纸质笔记,我获得了更高效的知识管理方法。
看上去,我放弃了很多东西,其实,我放弃的只有一样:舒适区。
人就像寄居蟹一样,想要成长,就必须找到更大的壳。换壳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你会暂时失去壳的保护,失去安全感,脱离舒适区。甚至在受到打击之后,你会躲回原来的壳中。
但是,只有放弃舒适区,找多更大的壳,才能成长。
喜欢就赞一下吧!
我是江浩,爱读书,爱思考,爱践行的工科男,这里是我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