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日常规
1 极光单词:学习10分钟
2 罗辑思维:话说勇气这个词啊,经常是用来赞美人的。但是,我现在越来越不敢称赞别人有勇气。为啥呢?因为我很少看到真正的勇气,我们常常见到的,都是伪装成勇气的攻击性。
《魔鬼词典》里不是对勇气有个定义吗?勇气,是男人们在没有危险的时候,最愿意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还有一句俏皮话说的是,一只老鼠敢于挑战猫,那一定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洞。对,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人有勇气,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他背后的那个洞在哪儿,他的安全感到底建立在哪儿而已。更进一步说,如果一个人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还是想表现出勇气,这就更麻烦了。
比如说,冲上讲台,在讲话的人头上泼水,或者往讲话的人身上扔鞋,或者隔着电脑屏幕骂一个陌生人等等,表现出有勇气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又不会付出什么代价,这种人配不上任何赞美啊。
二:今天看了一下朋友推荐的纪录片《明天之前》,纪录片围绕人类“人工智慧是否能成为人类伴侣”、“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边境与难民问题”、“人类是否有自主告别的权利”四大话题,探讨整个人类族群在未来5-10年内,都将共同面临的科技、社会、人文等颠覆与变革等。
我先看了第三集移民问题,毕竟也看过类似方面太多的报到,特朗普那张胖胖的油脸已经无数次叫嚣着封锁边境,杜绝非法移民。我重新认识了曾宝仪,很勇敢,有大爱的人。
她探访了在美国与墨西哥长达3183公里的边境线上的墨西哥小城诺加莱斯,一个汇聚了大量偷渡者的城市。每天都有大批难民企图跨过这里高高竖起的边境墙,偷渡到美国开始新的生活。边境墙另外一边的城市也叫诺加莱斯,在那里,美国边境居民之间对於边境问题也有着不同的思考,他们并非一味责备外来者,也并非完全支援救助,冲突与对立并不仅存在於不同国籍的人之间。
片中来自洪都拉斯的何塞,难民身份意味着他必须穿越沙漠、高山,跨过整个墨西哥去追寻充满生的希望的“美国梦”。哪怕已经因此失去了一条腿,也无动摇他偷渡到美国的决心。“那里的问题太严重,毒品、黑帮不允许人民正常生活”,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必须逃离的家乡。是啊,如果自己故乡是世外桃源,谁还会拼死拼活去外边寻找幸福呢?
影片中的民兵蒂姆·弗利在边境驱赶非法偷渡者。他认为无止境、无原则地接纳难民,会让“美国梦”变成噩梦。不同的人群,在墙的同一侧,仍旧不能免除冲突与分歧。即使国籍相同,非法移民救助者与边境民兵在路上相遇,仍会发生“你们在帮助非法者作恶,同样可恶”和“你们有什麽权利判处难民死刑”的争辩。真正隔离人类的墙,早就在不同的观念中牢牢竖立,不仅仅在于边境,也存在你我生活之中。
三:这两天疯狂的转会已经基本尘埃落定,除了莱纳德还举棋不定以外,其余大鱼各自归位。但我要说的是罗斯。他已经同意一份2年1500万美元的合同加盟活塞。对于即将年满31岁的罗斯来说,这份合同将是他的新起点。而他也用自己在森林狼出色的一个赛季,为自己挣来了这份合同。
去年的时候,受困于伤病,罗斯在自由市场无人问津。几乎要到了退役的边缘。最终,恩师锡伯杜用一份底薪合同,将罗斯带往森林狼。而在森林狼的一个赛季,51次出场,13次首发,场均18分4.3助2.7板,玫瑰重新绽放。特别是那一场50分的比赛,森林狼128-125险胜爵士,曾经的追风少年德里克-罗斯狂轰50分,赛后泪洒赛场的一幕令人动容,这一刻也被评委上赛季的NBA最佳瞬间。
那场比赛,让人们恍惚看到了mvp赛季的罗斯。凤凰涅磐重生总会让人心潮澎湃。他虽然没有了往日的速度和弹跳,但他投篮更准了,得分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期待他在活塞一切安好。
四:昨天百度小李子被泼水以后,网上有一篇分析很给力,提出了三个概念:
1:西班牙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科斯塔(Albert Costa)说:“人在使用非母语语言时所做的决定,受到情绪的影响会更小,而更倾向于是理性分析和思考的结果。”科斯塔教授把这个称为“外语效应”。不过,这个效应有一个前提:人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有情感投入,如果没有任何情感投入,就不存在“外语效应”。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伦理学实验,刚好可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电车难题。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电车难题的大概内容: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这时,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开去,并且很快就要碾压到他们。现在,你可以拉动一根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那个疯子在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如果你拉动拉杆,那个人就会死,可如果你不拉,另外五个人会死。在这个情况下,你选择拉还是不拉?
在面对生死问题的时候,不管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不会感到轻松。虽然牺牲一个人去拯救五个人看上去更有意义,但这个决定也会让一个无辜的人失去生命。正因我们在情感上很难做出选择,所以这道题才那么难
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小百合·早川(Sayuri Hayakawa)和博阿斯·基萨尔(Boaz Keysar)在电车难题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心理测试。
他们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并把志愿者分成了两组。在实验过程中,一组志愿者只能说他们的母语,而另一组必须全程使用外语。
然后,他们对两组志愿者先后进行了电车难题的测试。结果,使用外语的志愿者,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更加理性客观地选择拉动拉杆,而说母语的志愿者虽然也在最后选择了拉动拉杆,但是他们表现得更加情绪化。
这个心理测试证明,说外语的确有增强人情绪控制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2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一个理论,他认为,人类的大脑有两套系统,分别是“系统 1”和“系统 2”。
系统 1 指的是人类下意识的思考,它反应迅速、依靠直觉,所以被称为快思考;系统 2 则是人类要耗费脑力和注意力去做的思考,因此被称作慢思考。
举例说明:系统1就像一个年轻的女性淘宝用户,她在做决策的时候,习惯了跟着感觉走,而且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喜欢冲动消费;
而系统2更像一个精于算计的中年男性淘宝店主,每一笔账都算得明明白白,谁也别想占我便宜。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会默认先用系统 1 来解决问题,但如果问题太复杂无法用系统 1 来解决,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请出系统 2。
母语对我们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本能反应。当我们在说母语时,系统 1 会更多地参与到思考中去。但是,一旦我们切换到外语模式,我们就必须跳脱出本能反应,去调动更多的理性思考。这就意味着,系统 2 会在思考过程中占据更大的比重。说的第一句话是英语,而不是中文,就表示他已经在心里进行了一番理智思考,分析了当时他所能考虑到的利弊之后,才决定说了这句“What's your problem”。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说英语肯定不像网友调侃的那样是为了“装 X”,而是为了借用外语思维让自己快速冷静下来。
3 :“母语羞耻”:由于对母语太过熟悉,我们往往不好意思用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因为母语表达所包含的情感会更强烈,比如喜爱或厌恶。
可是,如果我们换成另一种语言,那么心里的道德束缚感会自动化解,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轻松地表达出那些真实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我们而言,表白时说“I Love You”比说“我爱你”简单。
同样地,当李彦宏冷不丁被浇了一瓶水后,我相信他的本能肯定是愤怒的,但是他的理智压制住了本能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说中文会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会场上的其他人也会直接地感受到这一点,而说英语就能做到合理规避。虽然“What’s your problem”也是一句情绪化的句子,但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说这句话的人不会带有那么强烈的个人情感,而听到这句话的其他人也不会产生过于直接的感受。
看完这么专业的分析,真心地感觉到: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普通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那些专业人士能一句话直击本质。
五:下午去健身,练了一个小时多一些。两天没练,感觉肥肉就多了。看来坚持是最必须的。明天早上还要早起训练。
去淋浴间的时候,一个小伙盯了我一会,差点被盯毛了。他问我是不是中心的老师,说自己今年刚高中毕业,以前我给他们带过几节课。说到这里,健身教练调侃我是不是体育老师,说老师们来健身房的并不多。
其实就我观察来看,老师锻炼的不在少数,不过他们基本是早上起来去操场遛弯或散步,来专业健身房的真的不多。只就早起这一条,在山东当过班主任的都能做到,六点以后起的那都算是懒得的了!
六:看了一个视频,山西朔州高中老师兰会云高考结束后带领11位学生开启骑行之旅,17天跨越5省1800公里,在行万里路中激励孩子们成长。其实还有一个视频是为了兑现他曾许下的诺言,他高考后包下了整个网吧,让班级孩子打游戏放松,这又是一个别人家的老师啊!
其实仔细想想,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参照兰老师,必须要能理解学生的想法,跟他们在一个频道,不要让他们觉得你落伍了。如果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你再严厉他也不会说什么的。
我对游戏没有兴趣,但为了了解孩子们打的那些游戏我也是挨个百度了的;开抖音也是为了了解现在孩子的兴趣点。希望自己即使年龄增长,也会永葆一颗学习之心,不落后于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