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读《五百年来王阳明》

七月,我在云南,手中的书即将读完,盼着叙事者公布最新的共读书单。月末,我到了贵州,安顿下来后下单了共读书目《五百年来王阳明》,彼时还不知它的魅力。

八月,翻开这本书,一开卷就爱上了这本书,我恨不得和它形影不离。

原来,王阳明龙场悟道就在贵阳,这时的我想去贵阳阳明小洞天、玩易窝瞻仰一番。

恰巧,两周之后我要去贵阳机场。

这缘分来得突然又热烈,让我不得不感慨这巧合是上天注定——我恰好在贵州,我恰好要去贵阳。我兴冲冲地做了攻略,我想象着自己站在王阳明先生雕像前虔诚地瞻仰,我做好了在他面前心潮澎湃又心如止水、心绪跌宕起伏甚至热泪盈眶的准备。

不过,想象成了遗憾,我们的行程太紧以至和龙场擦肩而过,只能把王阳明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心底。

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为什么要学习阳明心学?

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这样论读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作者郦波老师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重新思考、重新聚焦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是因为正是这样的王阳明,开启了我们今天仍然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两个终极问题:一个叫做完人之问,即从个人个体的层面上来看,一个聪明的人应该怎么超越自己的聪明,从而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真正具有人生价值的人;另一个叫做心学之问,即从整个族群的角度上来看,为什么产生于中国的阳明心学能够完全被日本民族所吸收,从而成就了明治维新,却没有在它的诞生地产生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克罗奇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也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我们今天在各种场合讲历史,并不是为了茶余饭后以作谈资,而是为我们如今的努力和明天的发展提供可供参悟、有所裨益的思考和借鉴。

圣人的童年也一样充满鸡飞狗跳的受教育史。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和祖父王天旭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为此引发了不少家庭教育矛盾。但尽管出现了家庭矛盾,王华和王天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向是一样的。在王阳明不说话的五年间,他们依然为王阳明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环境,这为王阳明后期的博发奠定了了不起的基础。王华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是那个时代大家公认的男人的典范——德才兼备,一身正气。王华代表了宋明理学所能塑造出来的完美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其实交代了非常重要的教育真谛。一是陪伴教育很重要;二是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只有你喜欢读书,你的孩子才会喜欢,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真谛。

我有时候会听同事或者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家里沉溺于电视或者手机,可是他们忽略自己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家长一边刷着小视频一边疾声厉色地要求孩子去学习,孩子难道会服气吗?如果家长在闲暇时捧起一本书或者运动健身,孩子又怎么可能不积极上进。

孩子的学习不属于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

美国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中刻画了这样一个窘境:其实成长的烦恼不光是属于儿子的,也是属于父亲的。在所有的儿子看来,尤其是青春期叛逆的儿子认为当爹的就会倚老卖老,从来不肯倾听孩子的心声;但是在所有的父亲看来,当儿子的在那个年龄段就只会逆反,完全不明白老爹的一片苦心。其实做父母的免不了会进入关心则乱的怪圈,总想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殊不知这些弯路其实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一个男孩只有在精神层面战胜父亲这个权威,他的自我人格才能完全独立出来。就是说一个男孩要想成为一个男人就注定要翻越父亲这座高山。

普通的父子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王华和王阳明这样一对极品父子了。王华希望王阳明能像自己一样考个状元,但是王阳明对此有别的看法。王阳明认为状元也就只能自己一代拥有,不能传给子孙,也不过光耀一代而已,而建功立业,为万事开太平,却可以光耀千秋。

但是等孩子翻阅了父亲那座高山,看到山那边的壮美风景之后,一回头就会发现那座曾经被他踩在脚下的高山也是那么壮美、那么亲切,甚至那么温暖。

王阳明本是儒学的坚定信仰者,他终归还是在认真地准备了第三次科举考试并取得二甲第七名的好成绩。自此踏入职场以后,王阳明慢慢理解以至敬畏父亲王华的智慧。

我们不能否认王阳明自身的努力,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王阳明的人生是站在祖父和父亲的肩膀上,站在家族的文化基石上才有如此高的起点。

人才都是一辈一辈积攒起来的。

不过,世上有很多优秀的人走不出这样一个怪圈,这些人往往优秀着优秀着就化为了平庸。

郦波老师认为:一个并非十分聪明的人,只要他认定人生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反倒更容易实现人生的价值,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容易摇摆,很少会受到致命的阻碍和诱惑;但是一个极聪明的孩子甚至是太聪明的人,尤其是像王阳明这样的天才,他要走到圣人,走到完人那一步反倒无比艰难。

我觉得这中间或许有心性的原因。

一个天资并非十分聪颖的人,可能在心性上反而会多一种单纯、纯粹。这种纯粹会让他心无杂念、心无旁骛。反观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的大脑过于灵活,可能就会产生更多的想法甚至杂念。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提倡“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不过,现代社会认为的优秀不只是在工作层面上优秀,只在工作层面的优秀叫做专业。优秀更应该是一种品质,或者一种习惯,它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甚至是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

青年的王阳明也是奇葩一枚。

王阳明在新婚当天偶然路过铁柱宫,便和一位打坐的老道士相谈甚欢起来,两个人谈话太投机以至秉烛夜谈,导致王阳明忘记了自己的洞房花烛夜。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一旦对某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以至于忘了身边的一切。这种投入就是王国维后来讲的“入乎其内”的境界。这种境界保证了王阳明可以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郦波老师在此总结了人生的“三mo境界”:一是用脑子想,这叫琢磨;二是用心神去想,这叫揣摩;第三是全身心投入,这叫着魔。琢磨、揣摩、着魔,这就叫入乎其内。

前段时间在青岛,我遇见了大学同学林颖。林颖说她现在处于备考阶段,但是一坐下来就想吃零食,想追剧,想做头发做美甲,她也很迷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理,于是问我。我笑她学习就是学习,学习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心啊,稍一浮燥,就生杂念,杂念一起,不能定更不会入乎其内。林颖应该是懂了,但我不知道她能不能调整过来。

反观自己,我最近也在备考,时常警醒自己要保持一颗单纯的学习心,如此,才好。

王阳明最热爱的事情是讲学。不仅王阳明如此,他的父亲王华也如此。王华认为教是最好的学,因此他在去参加科举考试之前也做过塾师。

讲学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它能培养一个人的思想、智慧、逻辑能力。

要做一个会讲学的好老师,首先要有强大的理性思维,要把心中想讲的东西归纳总结、系统化、理性化,这需要非常强的理性思维能力。把理性思维总结之后讲给人听,要想让人能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还必须有感性的语言表达和传播方式。人类的心智其实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融合,那么,好的讲学也要是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进行完美的融合。

中国教育中最深刻的思想之一就是教学相长。学生对老师的帮助远远大于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王阳明感谢学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不断地知行合一,由知到行,由行到合,由合到一,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大收获。到了后期,王阳明虽然是百战之身,每天都打仗部署军事、殚精竭虑,但是丝毫不耽误学术。

通过讲学的过程,王阳明逐渐把自身灌溉成参天大树。在多年讲学的过程中,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逐步丰富完整、崇高起来。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王阳明虽然没有入主内阁,在建功立业上更进一步,在朝廷上大显身手,但是这种困境反过来促使了阳明心学的巨大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也终于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一个圣人。

我们做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能桃李满天下呢,身为一线老师,我们理应承载讲学者的栽培灌溉之业,在讲学中渡人渡己。

王阳明在青少年时期兴趣一再转移——兵家、道家、仙家、佛家......

但随着年铃和阅历的增长,他慢慢坚定了儒家正统。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表明了他儒家正统的姿态,表明了与佛学、道教的分道扬镳。

佛教讲的是放下,阳明心学讲的是拿起,这是处事态度的根本区别。佛教最后求的是解脱,心学最后求的是担当。

王阳明在大彻大悟创立新学之后的行动风格表现出明显的犀利、智慧,而非圆融、打太极,心学倡导的是满满的价值担当;是一种巨大的胸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张载所说的“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处世姿态让王阳明整个运势都变了,行动的风格也变得犀利,气场变得特别大,他那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王阳明在贵州建书院,讲心学,以传播思想为己任,那股气势气场可谓无往而不胜,贵州当地的教育文化逐渐兴盛起来。不论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还是在社会平民百姓中,阳明心学形成一股思想洪流。明代书院之盛堪称千古之最,整个明代贵州后来又建起了37座书院,多是王阳明的弟子、再传弟子继承了龙岗书院的遗址所造就的。

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张居正、徐文长、汤显祖、袁弘道、李智、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左宗棠、曾国藩、孙中山、宋教仁都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

时光会沉淀出最宝贵的精华,在五百年之后,我也成为了王阳明的粉丝。

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即理。他说:“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古人认为失去了心中的价值归属,人的精神没有了依托,这才叫做“寂寞”。在光明崇拜里把神的意志和部落的精神归属的价值宣誓给大众,叫做“明白”。所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不是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所以那个花存在不存在是一种纯客观存在,王阳明讲的不是它的物理存在,而是一种价值存在。

王阳明的“心上学”告诉我们既要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也要做到在脑海中反复去想,激发一个潜在的自我。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练”——碰到事不怕事,碰到有事刚好事上练。这颗心正要在事上去磨练,就像一把锋利的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一样。

阳明心学的静坐不是佛家讲的坐枯禅,不是进入那种玄虚状态,而是进入一个思维上的高屋建瓴状态,叫“精一”。它来自《尚书》的一段名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惟微的道心,不论是在儒释道,还是在其他宗教,其实都是一种终极追求,在阳明心学中是“致良知”。

从知道到做到,然后到沉浸式体验,到价值归宿与价值再出发,潜在的我的再出发,阳明心学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体系。

王阳明说:“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恕”就是我们讲的道心惟微的那个“道心”。

我在各种工作中有时候会觉得疲于奔命,觉得有些事做得还可以,有些事做得真煎熬。读了阳明心学才明白,如果觉得疲惫那是因为做这件事的终极追求不是致良知。

做事若能使之致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伪善者,却恐正是因为心中“牵于毁誉得丧”,就是我在处理事情时,我的出发点或者终极追求是做利益判断,而不是做价值判断。没有内心坚定,没有价值判断,为利益所驱使,当然为其所累。唯保有本心,明白自己的初心,善用智慧与思维,精神世界才会强大。

想到这里我对范敬祥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

范老师在负责兰山书院带我们一群人做教师读写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服务教学、为了成就学生,而不是只为研究本身。我想,这应该算是致良知了啊,这里面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境界。

不过我又不由得有些担忧,王阳明都难以突破体制的束缚,范老师带我们走的这条路注定漫漫修远兮。

短暂的担忧后我又有些骄傲,为我们华夏民族骄傲,自古至今各朝各代,总有一批清醒且伟大的人在做着“良知良能”的事情。我们身处这个宽容开放的时代,放手去做就是了,何必想太多。

郦波老师读阳明心学觉悟之后明白人生有三大困惑:一是欲望,二是情绪,三是习性。习性是很难克服的,不论是社会学还是心理学,亦或是行为学,总有一种结论认为一个人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习惯或者习性造就的,好习性造就成功,坏习性造就失败。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讲,阳明心学能教我们做到知行合一,能帮助我们塑造自己、改变自己,致良知最后成就自己。知行合一是最强大的生活之道,是生活中改变习性最关键的一种智慧。

今天我在学校里竞聘语文教研员,在此之前我为此做了准备,搜索资料、写教案、看教参、练试讲......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准备着。竞聘前四个小时,有同事帮我分析了领导的心理,尽管她说的是事实,可我的心里挺难受的。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甚至有点动摇。在我想放弃的时候,突然想到王阳明当年带兵打仗的时候“此心不动安如山”,想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事上练。

王阳明做事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不论一个什么新的地方、新的工作、新的任务,他都能够迅速把情况了解得非常扎实,把资料、数据、信息掌握得非常充分。无论什么事都应该先调查研究,都必须了解所面对的这件事背后的东西,明了这件事的规律是什么,搞清楚了才能够做出有效的判断,这就是王阳明世上练的第一个智慧——洞悉全局。阳明心学里强大的知行合一的能力首先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迎事而上,而且奇怪的是越是迎势而上,越是敢于担当,遇到的事越能迎刃而解,就是这么神奇。

于是我又重新振作起来。

王阳明毕生最爱是讲学,他最伟大的成就其实不是军功功绩,而是他的布道,是对人心,对人性的那种推举和张扬。不论人生多么流离失所,不论命运多么艰难困厄,王阳明一直热爱的讲学其实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夫志,犹木之根也,人生的志向很重要,他说心学首先要励志、催人积极上进。因此心学之势已成,阳明心学播撒开来,已然成为一个烛照千秋的光辉坐标,而且它的光明不可抵挡。嘉庆朝明穆宗明穆宗皇帝为其颁铁券上书:“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并将新建伯的伯爵再升一级,升到新建侯,追谥号文成公,因此王阳明又被称作王文成公,到了明万历年间,配祀孔庙成为儒家之圣。

五个世纪以来,阳明心学对东亚各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今中外名人如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西乡隆盛、稻盛和夫等,都对其推崇备至。

五百年后,在他精神的指引下,我也成为了阳明心学的受益者。

随手转发了一条《五百年来王阳明》线上书吧的朋友圈,方照居的师兄给我点赞,我猜师兄也是王阳明的粉丝,一问,果然。

我想,身边应该有许许多多阳明心学的信徒,阳明心学永远栖居在我们这片华夏大地上,照耀四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406评论 6 50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732评论 3 3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711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380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432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301评论 1 30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45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008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443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649评论 3 33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95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501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119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31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65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899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724评论 2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