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买衣服,流程和往常一样,女友挑选好衣服,我去试,然后女友做出购买决策。过去一直没有留意到,商品销售需要考虑三类人,使用者,购买者和决策者。
作为衣服的实际使用者,在购买流程中却只能扮演衣架子,不得不说,这些年自己有很多能力始终缺乏。审美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原以为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积累就会水到渠成,比如过去读不懂鲁迅的文章,而现在却觉得他的作品十分耐读,过去看到戏曲节目就直接越过,现在则也可以看一看听一听。现在想想,似乎仅仅的是接纳事物的能力变强而已,对书法,对绘画,对音乐以及色彩服饰,仍然保持天然的低能。
每次走在商场,女孩子的东西总是琳琅满目,花样繁多,所以有时会想,男女之间,究竟谁更像是视觉动物。关于审美,我一直相信是有一些脉络可循的,人们提高审美的途径往往是大量欣赏同一领域的事物,接触的多了,人们就至少在潜意识中了解了事物之间共同的本质,把自己的想法融入事物的规则之内,对美丑培养出更为敏锐准确的直觉。但是服饰有些不同,它仿佛是每年需要迁徙的动物,不断变幻着栖居的处所,可以将之理解为审美疲劳带来的结果。同时从微观来看,流行的出现和改变有一定的必然性。潮流之所以成为潮流,是因为认可某种特定的服饰元素的人较多,这种元素与其它元素相比未必存在过多的优势,或许仅仅是运气好,被选中的几率偶然地高于了实际的概率,然后如同滚雪球一般将分散的力量汇聚起来,并将追求时尚的人裹挟进去一路创造更巨大的影响力,直到雪球过大,找不到可以通行的路径,停止滚动的同时也意味着不再吸纳新成员,于是渐渐瓦解。
总而言之,审美是一件适应既有规则的事情,坦白说我不希望通过学习得到一种限制自身的规则,但是,无疑对这种规则的掌握程度也部分决定了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即便我认为这不够理性,却似乎也不得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