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先说三,三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泛指,是很多的意思,并非具体的数字。故《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人人皆师,远有大舜为例,而孔子自践其言。
关于善恶,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知善恶致良知,为善去恶,最终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去秉性,改习性,归天性的过程。为何阳明先生最后说:“此心光明”他已经做到了为善去恶,知行合一了,就是成圣。立功立德立言此三者合一,足矣为后世表。
如何知善恶?《中庸》里说: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步骤相互衔接,不可或缺。因学而博是基础,因学而问是推敲,因问而思是反刍疏通,因思而辨是明阴阳时空位,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能笃行日积月累者而可修身也。
故四书者,《大学》《中庸》为骨,《论语》《孟子》为血肉。而能通四书者,可看五经。
而以行证志,以志运行者就是明则诚矣,诚则明矣。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实乃妙语,如此者,则与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 恰有异曲同工之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