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先说三,三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泛指,是很多的意思,并非具体的数字。故《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人人皆师,远有大舜为例,而孔子自践其言。

        关于善恶,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知善恶致良知,为善去恶,最终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去秉性,改习性,归天性的过程。为何阳明先生最后说:“此心光明”他已经做到了为善去恶,知行合一了,就是成圣。立功立德立言此三者合一,足矣为后世表。

        如何知善恶?《中庸》里说: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步骤相互衔接,不可或缺。因学而博是基础,因学而问是推敲,因问而思是反刍疏通,因思而辨是明阴阳时空位,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能笃行日积月累者而可修身也。

         故四书者,《大学》《中庸》为骨,《论语》《孟子》为血肉。而能通四书者,可看五经。

      而以行证志,以志运行者就是明则诚矣,诚则明矣。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实乃妙语,如此者,则与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  恰有异曲同工之妙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仅记录自己2017.6.15这段时间看这本书的见解,每段感悟都是因紧接着下面标出的原文有感而发的,感言部分仅代表...
    何燕心理咨询师讲师阅读 3,489评论 0 5
  • 现在暑期时间,很多孩子的家长很喜欢,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暑期培训班,让他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比如说,钢琴,吉他,舞蹈等...
    戴老师成长记录仪阅读 1,377评论 0 1
  • 越看杂乱无章,越觉得他写出了大学生的心声。一直以来,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个坚持的人,或者说我不会对一种事物热爱到坚持,...
    咖喱_12c8阅读 171评论 0 0
  • 晨读分享:表扬孩子要重复的为何,一重复养成自动化,二重复养成乐观的性格,三重复增进亲子的信任关系。一个习惯你激活的...
    周华14134阅读 420评论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