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米修斯为了造福人类,毅然盗取火种,甘愿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和凶恶鹫鹰每天的啄食,他是人类的启蒙者。而启蒙者,大都要冒着付出生命的危险。
李贽亦如此,甚至,早在他决定为自己而活的那天开始,他就意识到了危险的迫近。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铁血勇气,裹挟着他一路前行,九死而不悔。
他不停地鼓吹他的学说思想,传播他的自由、平等等朴素的民主理念。
李贽的思想和文字都是那样的天然和纯净,不做作不虚伪,让人一眼见底,却有一股穿越时代的力量。
针对程朱理学的追随者耿家老大耿定向积极推崇的“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点,他针锋相对,义正辞严说:
······人尽如此,我亦如此,公亦如此。自朝至暮,自有知识以至今日,均之耕田而求实,买地而求种,架屋而求安,读书而求科第,属官而求尊显,博求风水以求福荫子孙。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讲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我怜东家之饥矣,又思西家之寒难可忍也······
明明都是私心,却在表面上、公开场合或讲学之际,还这公那公,口是心非,这些虚伪的言辞和表里不一的行径正是李贽一生不屑鄙视的伪道学。
联想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看我们周围,是否还存在一大批道貌岸然、口口声声满嘴利他主义的伪君子们?他们背地里在干些啥?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利令智昏、男盗女娼的恶行,比比皆是。
回过头来再介绍下耿定向兄弟。因为李贽晚年的困境就始于与耿定向的论战。
耿定向兄弟三人,他是老大,下有二弟耿定理和三弟耿定力。李贽与老二耿定理是知交,所以辞官后就寄居在黄安耿家。其实,李与耿氏兄弟的思想学术理念大相径庭,但耿定理的包容心态和柔和的谦谦君子之风,一开始掩盖了他们相互间的对立情绪。
然而,耿定理的离世,让彼此失去缓冲的矛盾立即凸显无遗,结果双方反目,并由最初的纯学术争论演变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境地。
这不,1590年,李贽那本《焚书》公开刊行后,耿定向认为是对自己的攻击和诽谤,恼羞成怒之余,写了封公开信《求儆书》,指责李贽的异端邪说,随后,又联合官府,开始驱逐后者。
1591年,公安三袁中的二弟袁宏道陪同李贽游玩武昌黄鹄矶时,当地官员又以“左道惑众”为由,派遣一批地痞无赖,再次将其驱逐。
1594年,抱病在身的耿定向,继续著书,申讨李贽,诬蔑李贽使“后学承风步影,毒流万世之下”,说他和李贽的论战是“为天下人争所以异于禽兽者几杀界限耳”。甚至心怀险恶地鼓噪“昔夫子得子路,恶声不至于耳”,唆使他的门徒和理学家们围攻李贽。
第二个向李贽发难的,是河南光山的蔡弘甫。蔡弘甫是耿定向的忠实门徒,他一方面为耿定向的《求儆书》作序,一方面亲自跳出来,抛出《焚书辩》对李贽进行诬陷和打击。
参与迫害李贽的,还有另一位耿定向的门生,曾任湖广按察司佥事的史旌贤,他扬言要以“大坏风化”的罪名惩治李贽。
总之,一时天空乌云滚滚,一场酝酿已久的腥风血雨将席卷龙潭湖,一张铺天盖地的罗网正罩向体弱多病的温陵居士。甚至,李贽与女弟子澹然等的坐而论道,被污蔑为“男女混杂” ,结果,舆情汹汹,一些无知愚昧之徒声言欲杀李贽。
面对这些血口喷人的谣言中伤以及挑衅威胁,李贽坦言自己本心贵无事,但也不怕事,表现出了孤胆英雄般的惊天气魄。
他说:平生所贵者无事,而所不避者多事。贵无事,故辞官辞家,避世避地,孤孤独独,穷卧山谷也。不避多事,故宁义而饿,不肯苛饱,宁屈而死,不肯幸生······无事固其本心,多事亦好度日。
这是不是有点“不惹事,不怕事”的智慧和担当?正因如此,李贽坚定立场、重信守诺、一以贯之的学术理念和反叛思想,将同时代的士大夫甩开了几条街。他活成了卫道士眼中的眼中钉,却也真正成了追求个性解放者心中的一盏明灯。
那些卫道士们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终于出手了,围剿和追捕开始了。
但,李贽很淡定,一如既往在芝佛院撰写纪传体史论《李氏藏书》《藏书》六十八卷以及《易因》等书籍。
这部长达68卷的巨制,以纪传体的形式,语出大胆,讲述了从战国至元朝灭亡时约80个历史人物,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反传统评价,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女皇武则天,几千年来一直是暴君、女祸的标签,但正是李贽,第一次将“暴君之最”的嬴政树为正面人物;才对“牝鸡司晨”的武则天作了客观中肯的评价,而大肆诛杀功臣的朱元璋,在他心中,比秦始皇更伟大,是万古一帝。
从这个意义上说,素有大明最后一个狂士之称的金圣叹很有可能也是李贽的忠实粉丝,所以他才会对当时被称作诲淫诲盗的《水浒传》《西厢记》唱赞歌,为它们正名。
我突然又联想起前几日写到的辜鸿铭,他们三人某种意义上何其相像,都是表面诙谐幽默或怪诞桀骜,但我深信:他们的内心一定有至性至纯至真的深情,所以表面虽滑稽,骨子里却沉痛无比。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黑云压城城欲摧,暴风雨就要来了,且是北方大地最凛冽的寒冬时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