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最好配合游戏,
如果指导不当,恐怕孩子会怕了数学。
学习数学,与读经,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读经,只需要跟读即可。 最好不要理解,读了再说。
古人总结方法——不求甚解。
这个,就非常适合用来读经。 但是如果是学习数学,则不然。
每一步,为什么会是这样,不是那样?
一定要让她自己完全地搞明白。
搞明白一次,一生都不会糊涂了。 所以,不要怕费时,要陪孩子,通过游戏,全面地弄懂。
有一个地方,没有弄通达,
以后遇到,总要卡在这里。 第一步:
陪孩子读题。糖豆问题:
两个碗,甲每次向碗里放1个糖豆,乙每次放2个或者4个,当甲碗里有10个糖豆的时候,乙碗里有30个,问乙放了几回2个,放了几回4个? 太多的孩子,不是笨,
而是根本就没有读题。
怎么会没读题呢?
大家不妨,一起陪我读一遍: 两个碗,
哈哈,
咱们俩,一人一个吧,
妈妈用大碗,你用小的,好不好?
她说不行,
那好,你用蓝的,我用花的,行不?
她欢喜了。 那么,你就是乙,我是甲,行不?
他说不干,那么,你当甲。我当乙。
说好了啊,定下来的事,就不能再变了。
来,拉钩! 甲每次向碗里放1个糖豆,乙每次放2个或者4个,
来,该你了,你放一个糖豆吧。
我放2个。
你再来,
我再放2个。 她不干了,不对呀?
人家题目说的,是放2个,或者4个,你怎么总放2个?
刚才说好了嘛,我当乙,你当甲。 就在她与你争辩中,
她理解了,什么叫或者。
或者,就是妈妈,可以放2个,也可以放4个,明白了吗?
她点头,说明白了。 如果是男孩子,可能会无理取闹,非要当乙。
你就说,下一轮回,你来当,
这一生,我当妈妈,你当儿子,换不了了。 智慧的妈妈,与恶意的叔叔,传递的东东,大大不同。
所以,我们主张,幼儿时期,
小学时期,
还有初中时期,
这三大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定要是亲妈陪伴度过。
让保姆陪,
让电视电脑陪,
孩子的前途,就被毁了。 热爱学习的习惯,
对待人生的态度,
这些根本性的东西,是在孩提时代,建立起来的。
当爸爸的,更要注意。 任何它人,哪怕是爷奶,也是无法替代你——亲爸爸的。
父母的形像,在孩子心目中,至高无上。
爷奶的观念,如果你不认同,也会打折扣的。
这就是为什么孝顺的爸爸妈妈,生出孝顺的儿女。
而虐dai爷奶的父母,结果受到儿女的nue待。这些,全是小时候,不知不觉之间,价值观、人生观的传递啊!
好,我们继续放豆。 当甲碗里有10个糖豆的时候,乙碗里有30个,
让孩子,一个一个地放,
这个,千万不要嫌麻烦。
你陪着她,2个2个地放。到第十次(这个我们知道,宝宝不一定清楚,不要管它)时,
甲碗,也就是蓝碗,已经有了10豆。
而乙碗,也就是妈妈用的花碗,刚刚20个豆。咦?
我的,怎么是20个豆?
你假装迷糊了,
口中念念有词——
咋回事儿呢?
引导她,自己发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一直放的是2个,从来没有放4个,呵呵。
如果,她实在是笨,没有发现,那么,我们就引导她,重新读题。
一句一句地。事实上,孩子不会那么傻,
刚才,我们已经埋下了伏笔——
故意只放2个,引他羡慕嫉妒恨,呵呵。
这时,终于她可以“报复”你了。哈哈,我知道啦,是你总是放2个,哈哈哈哈
你-拍前额,啊~对,
重新来重新来,
你再放,我这次,要放4个。结果呢,碗里,有了40个,仍然不是30个。
游戏进入第三轮——由于你权利太大了,她要搞民zhu了呵呵。
她会抢过你的当乙的权利。
而这,又是我们设置的一个陷阱。
你很不情愿地当了甲,
慢腾腾地放着豆豆,
他会急急地放2个,或4个,
用来凑成30个。这时,你假装接个电话,
或者到厨房看看,
毕竟妈妈要宜家嘛。
悄然离开了。
因为,他已经上当了。
他会一直,沉浸在游戏之中。他又当甲,又当乙。
一个完美的学习数学的模型,已经建立好了。
不知多久,
有的快,有的慢,
总之,你千万不要当聪明人,你总装傻。她会异常兴奋地大喊——妈~~~
我做出来啦!!
你细细地,认真地,聆听她的解题过程。
一拍前额,噢,
还是我儿,真厉害呀!
马上拍拍她的背。
以示鼓励。
或者抱起来,转上一圈儿。她会异常兴奋地大喊——妈~~~
我做出来啦!!
你细细地,认真地,聆听她的解题过程。
一拍前额,噢,
还是我儿,真厉害呀!
马上拍拍她的背。
以示鼓励。
或者抱起来,转上一圈儿。从此,他已经是妈妈心中的英雄,
解个数学题?——哼!
那是小菜儿!我们回顾一个全程吧:
第一步,是读题。
第二步,读一句,就摆一句,
实践中,事实上,是在理解题意。
也读到头了,也解到头了。
如果没有出结果,怎么样?再去从头开读,再继续摆弄。
周而复始。
直到,得到答案,
兴奋的程序,就储存好了。
这样子,一次,可能需要半个多小时,
有时,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
还有时,可能需要几天。一定要陪孩子,走过这“艰难的”数学解题之路。
总要陪她,迎来胜利的曙光。
下一次,她就不怕数学了。说艰难,是指第一次。
是你也不熟悉引导的方法,
而孩子也恰已厌学。
这样子引导几次,很快恐惧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