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管理时间;不如说,管理自己。”
一,时间与我们的关系
从来没有思考过时间与我们的关系,因为他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的存在着,只要生命依旧,他就对我们不离不弃。无论我们努力,还是蹉跎,他都一格一格的稳步前进,他就是客观的存在,是匀速而稳定的,感觉不匀速的也只是个人的反应。
九月以来,因为体验了一段早起的日子,我突然发觉这么美好的时光为什么之前一直没有遇到,是谁剥夺了我的晨间时光,是周公?还是自己?除了晨间,是不是还有被埋没的时光,他们去哪了?
在这个时候,翻开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前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深深的击中了我,完完全全的表达了我此时的心情。
无论是谁,都最终在某一时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并且几乎注定会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后悔。
于是,迫不及待的看完了整本书,很多刚刚在脑中酝酿着的观点都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能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一本知心的书,这真是一种幸运。
时间是公平的,他不因你身份的高贵而变多,不因你财富的欠缺而变少。时间原本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对待时间的人不一样。珍惜时间的人因此变得充实,践踏时间的人因此变得狼狈。
时间是独立于我们的存在,我们根本不可能随意管理他、控制他,不可能让他变快变慢,变多变少,或变得更有价值。
我们可选择的只有一条:重视时间,管理自己。时间是客观存在,自己才是主观能动者。
日后,当我们没有完成任务,为自己找理由说“没有管理好时间”的时候,不妨说成“没有管理好自己”,犯错的是我们,而不是时间。
二,心智的开启,从改变观念开始
李笑来在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心智”,他是这样定义的。
我所说的“心智”,对应的英文单词是“Mind”。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
在众多定义之中,我更倾向于乔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 获得知识;b. 应用知识;c. 抽象推理。
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简单的说,我觉得,心智就是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和在做选择时所依据的原则,开启心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发挥”理解——行动——理解——再行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对事物看法的改变,通过对当下行动的坚持,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朝着理想的方向靠近,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会渐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指导行动,心智的开启,也应该先从改变固有的观念开始。
改变一:大脑控制行为,而我们要学会控制大脑。
我们长期都默认了大脑控制行为,而我们控制大脑,但真的是这样吗?当你明知道一份报告马上要提交了,却还是忍不住在专心编写的时间里偷懒刷了朋友圈;当你明知道学好英语很重要,但却依旧在背单词的过程中呼呼入睡;当你明知道再不努力就要被社会淘汰了,结果你仍然每天浑浑噩噩地在泡沫偶像剧和无聊的游戏中度过。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学会反思了,这正是”无意识地受大脑控制“所导致的结果啊,大脑本身是很爱偷懒的,一不留神他就想罢工,而我们开启心智,第一步就必须建立在培养"有意识的控制大脑"这个基础上。
改变二:目标要会取舍,自学也是有套路的。
”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我经历过一段比较忙(盲)的阶段,想做好工作,想运动,想做美食,想学外语,想看好多好多书,想把自己的爱情也写成一部小说,想学精致的化妆,想整理出一个众人艳羡的家,还有很多的想~~,但是最终却什么也顾不过来。这么多的目标,你能说我没有目标吗?现在的我,会肯定的说,是的,这就是没有目标,至少在短期内是不应该把这些全部当成目标的。
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得学会目标的取舍,要去发掘哪些是自己喜欢并需要的技能,真正的学习开始于“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确立了固定的目标,才能进行有选择的输入和学习。
成年人的学习,已经脱离了填鸭式的课堂,需要我们找方法,付出时间去自学,而“自学”也是有套路可寻的,在书中提到了“阅读——检索——写作——实践”的一个自学过程:
(1)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2)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3)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4)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改变三:努力是应当的,无须强调
成功者在做经验分享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喜欢夸大自己曾经历的苦难和为之付出的努力,给我们一种假象,好像我们不成功是因为还没有经历足够多的苦难,好像我们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成功。
其实,不管成功与否,努力都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失败者往往比成功者经历了更多的苦难。在这个为了成功而鼓吹苦难和努力的环境里,我们更应该正视自己的努力,它不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多么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努力应该成为一种普通的生活状态。
之前,看过大鹏说过的一句话,然后,因为这句话,喜欢上了大鹏。喜欢他这种对待成功的朴实,喜欢他这种视苦难和努力为常态的平淡。
改变四:别再纠结用哪种方法,坚持一种方法做了再说
现在是一个崇尚“工具”和“技巧”的时代,人们前所未有的特别害怕“试错”。
以“阅读”为例,只要在当当网里随便搜一下“读书”,就会看到《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整理学》《如何高效阅读》《快速阅读训练法》《超级快速阅读》《深阅读》等数不尽的书目推荐。在简书的首页里,也常常充斥着《半小时让你读完一本书》《阅读圣经在这里》《阅读方法论》《读书的窍门》等特别吸引眼球的文章。
很多人常常看了一本又一本,读了一篇又一篇,一直想要寻找一种快速、简单并最有用的方法,仿佛只要慢一点,只要复杂一点,就好像自己吃了大亏似的。最终,却忘记了自己原先的目标只是要读书而已。
这种情况,在我们自学阶段是一个很大的困扰,很多人都迷失在了资料收集和工具选择的过程中,却始终没有来得及真正投入时间去实践这个方法,这也正是当代的“买株还珠”啊。
所以说,别再纠结于寻找到底哪种方法最优,哪种工具最好了,坚持一种方法先试了再说,结果无非“试对”或“试错”,只要能一直坚持做下去,时间会陪你,总归是错不了的。
三,请为“时间”这个朋友,做这些事
首先,先了解”时间“这位朋友。
时间都去哪了?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先诚实的对自己的时间做个记录和统计吧。这个过程其实挺难的,因为我们内心总觉得自己应该比现实中的好,不太愿意承认每天竟然有大把大把的时间都在做无意义的工作,不愿意承认每天为自己的目标所付出的时间真的是屈指可数。
对于这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在刚开始记录的一周,我有两条建议:一,不要落下每一个超过半小时的活动记录;二,允许每一个小时中存在五分钟的自由时间,可选择不做记录。
真实的记录下时间,用数据说话,下一步才能考虑如何将目标行动与时间合拍。
书中提到了: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
建议大家可以看一下《奇特的一生》,会被柳比歇夫近乎苛刻的时间利用所折服。
其次,制作时间预算。
记录时间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用来审视我们为自己的目标投入了多少时间,发现每天有哪些时间段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的。
为了督促自己为目标持续投入,为了将各种事件和活动有序安排,建议采取时间日程管理和待办事情列表罗列的方式配合使用。简单来说,就是将固定时间要做的事情加入每天的日程管理,推荐使用朝夕日历;将每天待办的任务罗列在手机桌面便签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
在每天早上或前一天晚上进行这项工作,把日程和待办事情里事件及活动,都逐一给足时间。不要安排太紧,也不要安排太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感知到自己对时间的把握,能慢慢的开始将做每周每月的时间预算。
一个人不能过分苛求自己——尽管同时也不应该过分放纵自己。
最后,请开始行动吧,并一直做下去。
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五年。
据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五年的时间,需要87个21天。
行动的路上不会孤单,因为有时间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