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说过,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吃货。为什么呢?
其一,我对美食没有特别的渴求。真正的吃货应该是一有机会就全城搜索美食并分享给朋友,每到一个地方旅行,必定会想方设法去品尝当地的美食,有时不顾万里颠簸,就是为了一顿美食。
其二,我不会点菜。朋友聚会,不管有没有机会,我都不会点菜。面对一家全新的餐厅和一份全新的菜谱,我不知道如何下手。我一般会按照菜名是否适合我的感觉去点,无法通过菜名去分辨那个菜的具体口味。就像小时候学的课文:一碗阳春面。菜名听起来很优美,其实就是一碗清水面。我曾经在西北菜馆里按照优美的菜名点了一个菜,结果上来的是一碗全素的玉米炖胡萝卜烫,似乎连油盐都没有,一直成为火锅群的笑柄。
其三,我也不太会做菜。我做菜的技能一直成曲线发展。早年,合租屋里,有同学很会做菜,但是也不能一直坐享其成,不去回报。于是买了N多的菜谱,疯狂的操练,做菜技能突飞猛进。但是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不做,又会回到原始水平。有时甚至连盐也放不准了。
我这么不懂美食,为什么我要去写美食呢?因为每一顿美食都跟人有关,我怀念和那些人在一起的美好日子,所以跟她们一起吃过的饭变成了我心中的美食。这应该就是美食留下的烙印吧。
要说最怀念的,当然是妈妈做的菜。在上海最顶级餐厅(大董)吃一顿午餐,我只记住一个名菜:脆皮北京烤鸭。而过年回去妈妈做的一顿普通的晚餐,我能记住全部的菜名。大蒜炒腊肉,清蒸土鸡,切片香肠,爆炒猪肝,自制蛋卷,清炒茄子,蒜泥娃菜......。
还会怀念那些在特殊情况下吃到的向往的大餐。我怀孕的前三个月,对菜式要求特别高,就是每一顿都要吃不同的菜。如果今天吃了这个菜,接下来一个星期都不想吃这个菜。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菜场找于前一天不同的菜式,然后疯狂补习菜谱,哪怕是不同的搭配也好。可是做菜水平真的有限,做什么觉得什么不好吃。过一段时间,我就会问丹丹:"在家吗?我想过去玩。"我没好意思说我想过去蹭饭吃。每次到丹丹家,我至少可以吃平时的两倍。丹丹也知道我能吃,总是做多不做少。一次次蹭饭的经历到现在想起来还是美滋滋的。
跟火锅群聚。每一次聚都是一场美好的回忆。所以聚完之后总在期待着下一次的聚。如果是在谁家里,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无比放松,无比开怀。跟火锅群吃过的餐厅,总是记忆比较深刻。比如说西贝,桂满陇,海底捞……。由于偏爱,当有亲戚朋友拜访,我也会优先选择这些餐厅。上次我和家里人一起到西贝吃饭,席间有一个不太熟悉的表弟,大家在一桌,都不知道聊什么,所以比较尴尬。那一顿饭,我基本没怎么吃,曾经的美食在我心里大打折扣。所以说,如果一顿饭给你留下特别美好的印象,那一定是餐桌上有你喜欢的人。
想特别说说海底捞,服务到位的令人感动。除了有服务员帮忙加菜(除非你要求自己加菜),洗手间旁边总是站着一位阿姨,洗完手之后马上给你递上一张纸巾。而且特别注意到女生的特殊日子,连姨妈巾都给你准备好了。在我吃过的餐厅里面,没有发现第二家做到这样细致的。所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海底捞吃火锅的人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因为一进入店里,就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温情,这都和人有关。
还有一个办公室吃货团,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管是美食本身,还是为人处世。她们对美食的那种分辨和鉴赏能力一时半会儿我是学不会的,除了基因那一块,也跟见识有关。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品尝美食,因为她们并没有对我存在偏见,而是将她们的所见所闻无私分享出来。我只需要用心学,然后消化掉。所以这也是我乐意参加的。
所以一切美食的烙印,都跟人有关。交往到了合适的人,才会享用到记忆深刻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