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即是波,也是粒。像波粒二象性那样,世界上有很多道理和学问看上去都完全相反却集于一身。
有些学问教你细分,细分,再细分。细分化的过程,也是就一个越来越专业的过程。
几百年前的手工作坊里,一个技工仅凭一人之力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制作。而在如今,工厂车间的流水线上,一个工人可能只是操作其中的一个环节,甚至一家工厂只生产一个小配件。如今工厂的巨大生产能力岂是几百年前的手工作坊所能匹配?这正是细分化的威力。
看相也是门细分化的学问(虽然细分后也需综合考量)。光一张脸,就能给你分出几十个部分来,每个部分包含着哪些命运的信息。真可谓博大精深,一头扎进去保管你一时出不来。
与细分相反的是,世界上另有一种学问教你笼统,笼统,再笼统。在笼统的过程中,叫人不要去区分事物的区别,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所谓“此处即彼处,彼此即此处”。
这种学问教我们无差别对待万事万物,也就是说,不要生出分别之心来。面对达官贵人要不谄媚,不迎合;面对待乞丐也要不鄙视,不唾弃。并不用世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模糊了他们的身份,将他们统统视为“人”,众生平待,一概以礼待之。境界再高上去的,就“万物平等”了,将人与物的界线也都模糊掉了,并不觉得一个人就比一只动物优越珍贵:所以踩死了一只蛤蟆,罪孽和谋杀了一个人等同,要真心去忏悔自新。
佛家就非常推崇这种“笼统”的学问----当然并不只是佛家,佛家只是比较典型而已。佛理讲求不要“我执”----所谓“我执”,是将自我与外在区分开来,以自我感受为中心,这是痛苦的原因;也不要“有相”----心中有任何形象都代表着分别之心,执着之心。按佛家的规矩,僧人化缘完全随机,富人家布施的饭菜吃,穷困人家布施的饭菜也一样吃,并无厚此薄此之心。
那么我们需要哪一种学问呢?我们两种都需要。所谓“一边是马云,一边是星云”。当我们努力在某个行业有所成就的时候,就需要专业的细分工夫,所谓“精研专一”,而后无所不通。但我们也需要第二种学问。而当我们得了“笼统”学问的精妙时,就会有一颗平常之心,得之不惊,失之不惊;清凉自在,甚至悲天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