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你因终身监禁被关了40年,你觉得你已改过了吗?”
“改过?让我想想,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黑人瑞德因犯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
每过十年,他就要接受一次监狱设置的假释考验。
如果成功,就可以提前出狱。
否则,就要再继续等待下一个十年。
上述情节出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瑞德是男主兰迪的朋友,在电影中有着不少戏份。
就连兰迪用来挖隧道的鹤嘴锄,都是从他那里买到的。
前几次中,听完考官的问题,瑞德会立刻说出早已准备好的答案——
“我得到了教训,我已完全改变了”“我不会再危害社会”
可毫无例外的,全都没通过。
直到安迪从肖申克监狱逃离后,他迎来了第四次考验。
这一次的回答,跟之前有了很大不同。
“我没有一天不感到后悔的,不是因为我在监狱里或者你认为我该这样。”
“我回首过往,愚蠢的孩子犯了大罪。我想和他谈谈,和他讲道理......但已经不能了。那孩子已无影无踪,只剩下这个老人,我得这样生活下去。”
“改过?只是狗屁的字眼,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说句实话,我不在乎。”
以前的瑞德,他会去猜考官的心思,然后给出他认为的考官想要的答案。
可这一次,他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恰恰是自己的真诚,让他获得了假释的机会。
看到瑞德的转变,我突然意识到“标准答案和自己领悟出的答案”是不同的。
表面看似一样,实际上区别很大。
之前的瑞德,就像是拿了一份考卷,照着标准答案就给抄上去了。
至于这个答案怎么来的,对自己有怎样的影响,瑞德一概不清楚。
因为这根本不是他经过反省得来的。
没有经受过心灵上的煎熬和思想上的升华,就只是给出了一个他认为的“正确答案”。
可“正确答案”从来都不是几句话,而是他自己的反思。
毕竟,自己反思出来的东西和想当然的东西,答案可能相同,体会却完全不同。
这就像市场上有很多教授面试技巧的人。
他们把自己花了大量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一股脑地讲给有求职意向的人听——
在面试时,如果HR问这个问题,你就这么回答。
问那个问题,你就那么回答。
完全就是照着答案念一般。
但是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求职者自己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运气好了,可能会成功。
运气不好,反而会闹出笑话。
这也是市场上各类技巧时灵时不灵的根本原因。
不是自己总结反思出来的东西,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说出口时,心里也没有底气。
瑞德思想的转变,就不是凭空得来的。
前三十年时,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他思考和促使他转变的人或事。
可最近十年发生了太多事,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过去以及未来。
图书管理员老布的自杀,让瑞德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体制化。
作为围墙内的一份子,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所以他不再像前几十年那样,对外面充满向往。
至少在这里,他可以弄到别人弄不到的东西。
在这里,他是一个有用的人。
想清楚了这些事,他自然就会想到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会反思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
当第四个十年到来时,瑞德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所以考官问他是否“改过”时,从瑞德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有些可笑了。
“改过”又怎样,“不改过”又怎样?
死掉的人能再活过来吗?
他可以忘掉这份记忆吗?
在监狱的四十年可以重来吗?
都是不可能的。
唯一留下的就是他在监狱中,带着这份后悔和内疚度过了几十年。
这不是说一句“我改过自新了”就能概括的。
此时的瑞德,面对年轻考官,已经形成了降维打击之势。
有些讽刺的是,瑞德思想转变后,他不但对过去罪行进行了反思。
还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想出狱了,他甚至跟老布一样希望永远关在监狱里。
这时就有个疑问了。
如果把第四十年时瑞德说出的答案,直接告诉二十年前的瑞德。
那时的他可以获得假释吗?
恐怕还是不行。
那时的他,没有老布自杀、兰迪逃跑这些经历,更加没有对自己犯下罪行的反思。
这份答案里缺少了最重要的真诚和觉悟。
其实瑞德之前的回答都是标准答案——
“我已经改过自新”“我不会危害社会”
可都没有通过。
不是答案不对,而是缺少了应有的态度。
这种态度,只有“悟”了,也就是俗话说得“开窍”了,才能表现得出来。
点个“关注”,鼓励鼓励。(。・`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