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尼尔波兹曼的三部曲中的两本,愈发让我对第三本向往,可是真正读过一点后,它带给我的感觉远没有前两本惊艳,不过其中的道理放在今天仍然适用。本书起了一个技术垄断这个宏大且非常有吸引力的标题,但是论述部分却不敢恭维,也许是作者对未来的展望和预想太过宏大以至于不好用文字来表现出来,但是他对主题以及今后未来的感悟却十分深切,也可见波兹曼的威力。
在内容上,这一本与前面两本有很多的共同之处,这也是称为三部曲的原因之一。在角度上,波兹曼能在92年就创造性的对技术改变社会进行反思,这在当时大举发展的年代应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站在今天看很有道理。写于电视时代的书,却仍然适用于新媒体时代。
波兹曼在书中所说,媒介会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这早在他的《娱乐至死》就有所提到,看现在的微博微信等各种平台,真有点他说的那个意思。一项技术的发明从一开始总被当做中性的工具,可是技术本身从来就不是中性的,每一项技术的本身都带有和其性质相符合的隐喻,这种隐喻最终会控制我们的文化,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这本书中波兹曼不遗余力地向人们剖析了技术垄断时代的可怖性,警醒世人传统文化正面临的危险,呼吁人们化身为反抗者,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与技术垄断拼死抗争。
波兹曼将人类文化分成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技术垄断文化”。在他心目中,“工具使用文化”似乎最令人满意,“技术统治文化”已经不太好但还可以接受,“技术垄断文化”则使他痛心疾首深恶痛绝了。在写作本书的1992年,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美国一个国家进入了“技术垄断文化”,这样的判断到今天肯定不对了,因为早已经有更多的国家进入了这种文化。波兹曼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以塔姆斯的传说开篇,这个传说让我们得到这样的教益: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因为每种文化和技术的关系都必然有磨合的过程,技术和文化的关系彼此既有给予,亦有索取。但技术的进步并不都是好事,作者认为有好有坏,意识形态的变革常常也是因为新技术的崛起,新技术会和旧技术争夺,而人们却变成了模糊,这就叫做技术垄断。而技术所带来的文化,未必真的具有我们所期许的那些优势。
在我看来,作者对于技术的思考是非常犀利的。随着现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跟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我出生的时候,如果家里有一部座机,那都是很不错的,在我小的时候,谁家能够买得起部手机,那都让人美幕的不行,网络还都是拨号,宽带更是遥不可及。那时候,谁能想得到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而且手机能够几乎实现电脑所有的功能;谁又能想到4G、5G的应用如此之快,网络直播、在线医疗、在线控制等各方面技术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益处吗?技术的发展确实让我们失去了很多记忆, 以前的时候没有手机,所有的电话号码都要靠脑子来记,没有电子记事本,亲人的生日也要靠脑子来记,逢年过节写信打电话,生活显得非常有烟火气,很有滋味。但是在这个信息时代,除了自家人的电话,其他所有人的都记不住,亲戚朋友的生日全靠备忘录提醒,写信估计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放弃了, 过节也就是发个微信就当问候了, 整个社会也显得冷冰冰,人与人之间的距高也不像以前那么近了。
技术给我们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很轻松的用到大部分互联网上的东西。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作者在文中尖锐地批评说:“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现在看今天的社会,所有一切的信息都来自于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推送,这一切导致了我们对于自身判断的缺失,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外部,陷入了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这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他距离所说的过度医疗、过度检查、计算机垄断等等。
波斯曼本人也是终身不用生产力机器,他的书稿和文稿全都是用左手握笔所写,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看到这里我觉得,作者其实有些矫枉过正了,他的这种观点与他所在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相关的,我在这方面难以苟同,但是对于技术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倒是非常值得我们警醒的。、
虽然本书著于30年前,但其中的道理仍使今天的我们警醒。正是现在信息化时代下的我们,技术更新如此之快,如我们能通过此书,再去审视整个世界,思考我们是不是在随波逐流,发挥我们的人文价值去与冷冰冰的技术共存,再回来时,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