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 never returned to Afica."--the end of the movie.
I wonderded why. Maybe because that is real life indeed.
I love because i have gone there. I went there because i love.
打开世界电影这扇大门刚刚不久,我便发现了一部让我流连于最后一幕的静默,沉静的旁白甚至于无声的字幕不忍离去的影片——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如果我去过圣托里尼,在地中海沿岸蓝白色的屋檐下眺望过无垠的深海和发亮的岩石的话,也许我会更懂《碧海蓝天》所要传达的纯粹的生命归途,btw,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我的idol的一首新歌《蓝》,我最喜欢她作词的伊始四句,整首歌只出现过一次,“轻轻穿过粼粼水流,我漫游到七情世界。轻轻亲吻了发亮的石头,我赶来与你赴一面之约”,柔和的曲调,缓慢温柔的女中音,和影片的意境完美契合在一起,就像是影片的男主人公化身海豚漫游过深海,在某一日明媚的午后亲吻岸边的岩石,与深爱的女主人公赴一面之约,悲伤的美好。Idol真有才!
如果我曾经在海上渡轮或者游轮呆上一周甚至一个月,在微微摇晃甚至剧烈摇晃的船舱里听不疾不徐优美的钢琴乐声的话,也许我会更加理解《海上钢琴师》主人公Nineteen Hundred无法迈出走向陆地的一步,对陆地上所谓没有止境的一切的畏惧和厌弃,我或许会更加感动于他内心那份对生命的纯粹追求和用琴键谱写出的离奇的生命乐章。
但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我曾踏足Afica,踏足和影片故事发生地肯尼亚有着深厚渊源的国家坦桑尼亚,了解影片里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十分陌生的土著人民"Masai", 了解影片里呈现的河流湖泊高山铁路,曾亲眼见过大草原上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影片中出现的羚羊,水牛,长颈鹿,象,狮子是最常见的种群,在影集里默默欣赏过火烈鸟成群的红色浅滩和荒凉戈壁,那么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不热爱《走出非洲》这部电影,特别是在我阔别那片大陆不到两年的时间。
马尼拉河,维多利亚湖,乞力马扎罗山,坦赞铁路,这些名字都还映在我的脑海里,在影片中被一一唤醒,一一重温,当男女主角在直升飞机上俯瞰广褒的大陆,我惊喜地发现那里是和我的人生有过连结的地方,而那种自由亦是我有过的向往。
资料显示影片70%在非洲实景拍摄,将那片野生野长的大陆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亦感叹每一个群演黑人土著都是那样的原汁原味,浑然天成。
即使只把它看作是一部东非自然与人文风景的掠影,这部影片也值得一看,因为它的简单和原生态。
但即便未曾踏足那里,没有那么多与那片大陆相连的共鸣,影片中由主人公展现的细节亦耐人寻味,甚而感慨涕下。
虚荣的女主人公凯伦嫁给公爵却成了独守空闺,操持农务,周旋于土著酋长与白人当局的“地主婆"。但她的善良从一开始便可见一斑,关怀一个黑人少年的腿伤,命令他一定要去府上治疗,在伤势恶化后,对于他们荒谬的言论不加斥责反以物质奖励激励他去医院,甚而在后来雇佣他作为自家的厨师,即使依旧天马行空,不听命令也不愿弃之不理。在影片最后几乎一无所有,准备回乡的她面对男孩的追随,婉言劝阻他不会喜欢自己要回去的地方。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同在非洲大陆漂泊过的传奇女子——永远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一处条件艰苦的小镇,拥有大爱的勇敢的三毛也曾当过大夫在当地行悬壶济世之道,不计报酬,并乐在其中。
同样,在她即将回乡之前,凯伦把她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了一直以来陪伴他的黑人管家,那是她一生的挚爱赠予她的遗物——在茫茫草原中不会迷失方向的指南针,似乎也寓意着未来也许管家还能像从前一样,在他们狩猎旅行的时候,像认出从前的火把一样认出凯伦的所在。
在肯尼亚的最后一餐,当黑人男孩端着白色的碗盘呈于桌上时,凯伦褪下男孩手上的纯白色手套,露出男孩黝黑色的皮肤,说不再需要它了,这样最好。抛开现世的眼光,这一举动打破了长久以来被人们默认的主仆规则甚而种族界限。而火车站送别之时,凯伦望着跟随她已久的管家,说希望听他喊她本来的名字,而不是公爵夫人。在之前的片段里并没有展现两人除主仆以外的关系,但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一幕自然而然地成为凯伦和除了已故爱人之外在非洲唯一的亲人兼老友的告别,只有他送了女主人公最后一程。。
而同样的感情亦在男主人公丹尼斯和他的土著狩猎旅人身上体现,丹尼斯意外坠机身亡,他被葬在他深爱的亦是他死去的非洲草原的腹地之中,在衣冠楚楚的悼念人群之外,女主人公的眼睛锁定了那个形单影只的黑色身影,仍是从前跟随在他们身后,手举炭黑色木棍置于脑后的样子。当一段悼词告一段落,那个瘦薄的身影却已不知身在何方。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失去”的影片,诚然,凯伦从一开始背井离乡,患梅毒差点失去生命,失去出于虚荣心和前夫的婚姻实质,再到丰收之年一场大火令她失去唯一赖以生存的咖啡收成,直至最后失去生命中的挚爱——与之灵魂相交相契却不愿结婚,不羁自由的丹尼斯。
当她离开非洲大陆返回故里丹麦的时候,她看上去几乎一无所有。但就她的人生而言,她失去的也正是她获得的。
一场与自我战斗的疾病过后,凯伦无法再有孩子。她满怀热忱与思想腐朽落后,固执的酋长沟通,为当地的土著小孩开办学堂,请来传教士教他们读书认字,像她说的那样,现在她想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一场大火过后,跟随她的土著居民无家可归,她遍访当地官员,为他们寻求安居之所,甚至不惜当众下跪,终以诚心感动了另一位善良的女人,愿意许下承诺给他们另一片安居之所。失去何尝不是另一段路途的开始,失去何尝不是变革和冲破桎梏的导火索。
丹尼斯的意外坠机颇为戏剧性,那是一架他们曾一同翱翔蓝天,俯瞰辽阔非洲大陆的直升机。影片最后留给我们一个浪漫而凄伤的结局,老友写给远在丹麦的凯伦的信里说,在丹尼斯的坟头,总有两头狮子一公一母,在每日黄昏和清晨时分来到那里,它们或站或躺良久。“我想,丹尼斯一定喜欢。”
引用影片中丹尼斯说的一句话,“非洲的夜晚总能比在其他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你应该去看看,非洲在等你,等每一个深埋着自由火种,单纯热忱的灵魂。
凯伦说想为非洲作一首歌:“这首歌里会有长颈鹿和它背上的一弯非洲新月,田里的犁和那些采咖啡人流满汗水的脸庞,但不知道非洲是否知道我的歌,草原上的空气是否会为我曾穿戴的彩色而颤动,学习认字的孩子们是否会发明以我的名字而命名的游戏,或是一轮明月在碎石道上撒下一片阴影,就像我一样......”
Perhaps I love because i have left.
<好片共享>https://pan.baidu.com/s/1cmZq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