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80后女孩,都在经历这些疼痛
前段时间刚读完《82年的金智英》,里面主角金智英,1982年4月1日生于首尔。成长于公务员家庭,一家六口住在三十三平的房子里。她就是那种你每天都会迎面遇到的普通女孩,也是我们很多80后女孩自己的样子。
一、重男轻女是不懂爱的传递
金智英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为了要一个男孩,金智英的"妹妹”被拿掉了,而后才终于生下弟弟弟。所以在智英的印象里,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共用一一间房、一床被子,甚至吃东西也是姐姐和她吃一半,弟弟一个人不仅先吃而且得到的都是好和更多的食物。虽然家里真正煮饭,烧炕铺棉被的人是儿媳妇,但是金智英的奶奶会一直念:“生个儿子啊,一定要有个儿子才行啊”。
明明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为何区别如此之大?我想就如金智英的奶奶其实也并不知道为何要“重男”而“轻女”。大概因为从小得益于家里对自己的疏忽,从小不得父母的疼爱,觉得“嫁出的女儿犹如泼出去的水”一样离了家便不再是这家人了,是要在别人家伺奉公婆。更是害怕自己年老而无所依吧。
《欢乐颂》里樊胜美就是被重男轻女的众多80后女子中的一名,樊胜美的妈妈每月从她这里拿钱去支助哥哥日常生活,而哥哥和嫂嫂一家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特殊照顾,一但钱不及时到帐,家里便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算计着她要来养活哥哥的一家。
樊胜美说:“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家庭经历带给她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失误的判断,就是她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了掐尖上,她房间了的衣服、包包、鞋,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找到一个可以填她家里无底洞的男人。所以她的苦难从未停止过,一直到她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樊胜美的妈妈作为女人,从小可能并未得到重视,嫁人之后依赖自己的丈夫,逆来顺受一辈子,将所有对未来生活的期望都建立在儿子身上,但是儿子没用之后,就只能从自己并不重视的女儿身上得到救济上面。
重男轻女,一代人传递给一代人的“不平衡”,让下一代也学不会去爱人爱己。
二、不平衡的夫妻关系 毁掉了无数家庭
金智英三十岁时嫁给了郑代贤,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虽然金智英和郑代贤有过争吵表示不愿意辞职,也不想这么早要孩子。但是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还是辞掉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母亲。她需要日夜照顾孩子,在家打扫收拾,照应一家人的伙食。
她被人嘲笑作为家庭主妇还要花着老公的钱去喝一杯奢侈的咖啡。在节假日十分想父母的时候,却只能回公婆的家而不能向自己的父母问好。
金智英说:“因为生了孩子而失去青春,健康,工作以及同事,朋友等社会人脉,还有我的人生规划,未来的梦想!”,她感觉自己仿佛站在迷宫的中央,那些不能言明的委屈,越会变成虚无缥缈的痛楚。她得了精神疾病,她会不定期的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作为80后生的女人,我也经历过孩子出生后没人带的状况。
我女儿1岁多时,奶奶因为要回老家照顾叔叔家刚出生的弟弟,女儿便面临着无人照应,我不忍心自己将女儿送回乡下与她分离,便决定辞职照顾女儿。可是辞职不到2周我还是奈不住心中的燥动,权衡再三觉得自己的主战场应该是在职场上。我核算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收入忍痛请了个阿姨白天照看女儿。
这几年打拼下来我已经在一个小公司做运营总监。随着工作的上升和接触的人群,我变得比以前更自信,对自己的要求从未间断过,我将身上的25斤肉甩掉,我加入樊登读书会,去听和读各种各样的书,学习育儿和婚姻相处之道,虽然我并非一个十分成功的人。但是内心显得比很多人平和而充实。
中国传统思考作祟:女人就是呆家主内,相夫教子。这一传统在之前几百年未必不可取,至少让中国封建女人可以不用踏出房门为生计操劳,是做到了平衡的。
我家里老公开工作室时间相对比我自由,这几年我工作越来越忙,所以女儿上幼儿园以来,都是他照顾多些。他会早起给做一家人的早餐,洗一家人的衣服,晚上看到地上脏了也会主动拖地,会在周末我加班的时候带着女儿去户外,博物馆,画廊或古玩市场……
我们的家庭做到了“平衡”。
平衡就是我们谁的时间多就谁带孩子,做家务。平衡就是他能理解我工作忙而没时间照顾家庭,所以他自己全部承担了下来。平衡就是为了这个家能更好,不在意谁付出了更多,我们更在意怎么下去我们的家才能更好。
如果懂得对子女的爱,男孩女孩都是一样,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也终将收获无条件的爱;在夫妻关系里,懂得爱对方,便不会在意谁付出的多谁付出得少。不管是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爱是最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