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个人在创业的时候都一样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人性缺乏基本的了解,不知道团队的生命周期,沟通的时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除了任务指标之外,别的都无所谓。我目前的状态就是这样的。
爱因斯坦产“持续不断地用同样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叫 荒谬”!我反思我是经常用 一种方法,而且从来不否定过自已的方法,可是却希望能得到更多,现在想想自已非常的自以为是。只有换方法让价值观升级,才有可能破局,走上另 一条道路。
在中国的教育观和用人观,普遍认为起源于孔子,而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就是任何人都 可以教,另外因材施教,而西方的教育理念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反馈,在此中西方的理念不同导致我们处理问题以及看待问题也不一样,在西方对待问题是十分具体标准化的,但在中国讲究宏观,大而化之的问题,另外思维也不一样,西方人讲逻辑,中国则长于综合思维。所以受众群体在逻辑思维体系中稳步前进,但却难在综合思维晨悟道得道。
我经常被老师批评执行力太差,也听领导说执行力不够,而我对我下面的小伙伴也会恨铁不成钢,但现在地才知道所谓的“执行力”其实是个伪概念,不属于规范的管理学概念,是培训课程市场化的产物。员工的执行力和老总的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管理能力强悍才能衍生执行力的坚决。如果员工的执行国不强,代表的是企业老板的管理能力不过关。
反思是我最近发现自已每次要求的工作都没有办法按要求完成。今天因为业绩的问题老师说是我的问题,现在看书觉得很大一部分是我管理上出了漏洞的,那如何去改善呢,在看书中讲安排工作的时候,日本公司的部署任务,至少要说5遍,这个在柳传志的《经营者养成记》也有提到过。一般会怎么问呢,比如,你去把这个事情完成好,对方回答好,如果是我就认为工作已经安排好了,但在日本,会再问你再重复我说的一遍,这里会想起我老师是不是看过这本书呀,每次他和我说的话立刻要我复述,我经常一紧张全忘了,第三遍问我要你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第四遍问这件事会遇到哪些意外,遇到什么情况要汇报,遇到什么情况可以自已做决定。第五如果自已做这个事,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和建议?
我发现我经常是固定化的思维,错误的处理工作,所以管理总是不满意,效率也不高。在提升领导力的四重修炼中提到要建立信任,建立团队,建立体系,建立文化。那我主要对建立体系来重点讲一下。因为这方面我欠缺些。在建立体系首先要制定标准,在管理体系中,如果是运转良好的管理体系,那三流的人才也能产出一流的结果。所以这点在我老师一开始教我制定制度,但我所有的标准并没有做到完善,在这里需要重新再细看看以前的制度标准。只有完善好才能做到更好的执行。另外一个是引进技术来建立体系,因为机器是公平的。
在这一年里我感觉很累,因为任何事情我都在亲力亲为,看到樊登书中写着他经常 做的事情是看书,旅行。羡慕得要死,就在想他刚开始是怎么做的,难道也是放羊式的吗?但看过大部分的管理类书都说过管理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而不是自已一味的亲力亲为。要学会授权,别怕员工犯错,我经常怕大家出错,而且一出错,我就不放过,会发火。所以现在想想我这样做导致大家没有积极性,怕出错。做为一个管理者,在角色定位上要有下层执行,中层管理,上层领导的定位。我感觉我现在一样都没有做好。但我明白一个道理是做高层管理者做的事情,就必须要有实力。如果没有,那只能努力干活,盲目只会死路一条。
海底捞的案例提出的管理就是营造团队氛围,这点曾经在智恒老师经常提及,我是个最不会做营造团队氛围的人,所以如果要有一个能调动员工工作意愿,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那必须是要有团队氛围,让他们觉得在这个团队中感觉到荣誉感。
在马云招人的案例中,想到我们始何要找到和企业目标高度一致的人,降低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值,经常把自已企业说得条件多好,而进来后的员工一有落差就会工作怠懈,这样只会让团队不和谐,所以尽量在招人的时候把丑话说在前面。另外用协议时刻提醒员工。来了解员工的职业规划。这样能更好的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