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桌前,拿起这本书——《脑科学与课堂》,一边咀嚼着题目一边犯难:这书一定很深奥,能看得懂吗?看得明白吗?“既看之则安之”,即使看不懂也硬“啃”吧。(哈哈,第一遍读时真是这样想的。)
“越是晦涩越得从头读,一字也不能漏掉。”自己给自己鼓足了劲儿。译者序,序言,致谢,前言,引言,一字不漏地读了一遍,读进去了,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反而感觉很亲切,很接地气,真如译者所说“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脑的基础知识及其与孩子学习效果的关系”。无论是作为老师,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学习者的我,感觉遇到这本书是幸运的,幸福的。
良好的情绪氛围让学习更容易发生。
在读到第四章的时候,潜意识里,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当我想问学生你今天学习了吗?我应该先问:你今天快乐吗?如果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可以接着问。如果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一个问题就没有必要问了。当一个人不快乐,不开心的时候,他是没有办法让自己真正去学习的。作者在本章开头就提出:回想当你被一位老师或者同学无意中当众羞辱时感受如何?你还能在此之后专心学习吗?大量受访者表明当我们遭遇负面或压力十足的感受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从学习中偏离了。也就是说,带着负面情绪时学习这一活动就停止发生了。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课堂上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情绪氛围。当我们看到有学生走神时,需要怎样的提醒才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尴尬;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正确时,我们需要怎样纠正才不至于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当我们发现有学生是带着情绪进入课堂的时候又该怎样说,怎样做……在这一章里,跟随作者的讲解我找到了方法和技巧。更让我豁然开朗的是我读懂了“营造学习的情绪氛围是一位教师每日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了良好的情绪氛围,学习才可能发生,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对于学习,物理环境是一种无声而有力的信息。
对于学习,学校教室里的物理环境包括了很多方面,照明、声音、移动、秩序和美观等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对于“久居”其中的我们是深有感触的。书中提到“在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景色的教室中,学生能更好地将注意转移到学习任务中”,这句话我反复读了好几遍,确定没有读错。并且作者将盯着窗外描述为“软注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干扰,“软注意”消耗更少的认知资源。以前,我,甚至好多老师(我们达成过共识)都认为窗外的“风吹草动”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走(所以一楼有的教室习惯拉着窗帘上课)。书中的观点很让我好奇,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决定在一楼的那个班级(恰好有一个班级在一楼)试验一下。
“学生在整洁而不杂乱、充满美感的环境中达到最佳的学习。”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其实不只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就是我们自己也有如此的体会。走进一间干净的教室,学生穿戴整洁,桌椅整齐,墙面布置适宜温馨,图书角摆放有序,一股浓浓的书香气弥漫其中,自然而然感受到一种舒适宜人的气息,置身其中,无论学者还是教者都很舒心愉悦。优雅舒适的环境自带正能量。
教会学生整体思维比教给零散知识重要的多。
“当我们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视野或者‘整体图’来指导学习时,我们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以前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能更好地说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感觉这句长长的话即使有两个逗号读起来仍然还很晦涩的话,接下来的例子会让你眼前一亮,顿然醒悟:在完成一个大型拼图游戏时,了解了包装盒外面的完整图片才使得每一片单独的拼图插片更有意义。(我就是这样豁然明白的。)在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新的主题时,真的是这样。我们不要急着给学生讲所谓的知识点,我们要让学生具有整体思维能力,建构知识体系,找到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思维导图呈现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站在单元的外面看到单元的整体,就像看到完整的拼图,然后再走进去,有目标地学习知识点。已经临近期末了,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我打算把在此处学到的“拼图效应”用起来,以单元为单位整体复习,让学生在体验“拼图”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梳理与整合。
读《脑科学与课堂》,最爱的是大量的实例论证,让理论变得清晰易懂;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课堂行为的因与果;最深的体会是:读,就一定有收获。《脑科学与课堂》,感谢与你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