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听「得到」,听到这么一句话:「聪明的思考,愚笨的做事」。
我对尹航提的一个要求一直有抵触情绪,从上次训练营延续到了这次。就是:「每天不间断的坚持」。因为「一周三次不如一周七次容易」(原话可能不是这样,不过反正就那么个意思吧)。
我明白这个要求的初衷是培养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不需要再费力「坚持」,不必每天把力气花在纠结「今天要不要练」「是今天练还是明天练」这种耗费意志力的事情上。
可是,每天每天做同一件事,很容易产生一个副作用,那就是让练习变成「死的」。
尤其是当你把同一段材料读二十遍的时候。就算你一开始警觉的提醒自己要「有意识」的读,重复的次数多了,还是难免会开始问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毕竟「走心」这件事,不是你一直告诉自己「我要走心」!你就真的能走心了。如果意识这么容易控制,我们的拖延症早好了吧?甚至我们一开始就不会病吧?
我们的练习开始不过脑子的那一刻,练习就变成死的。
上周一,我小小的厌烦情绪已经开始爆发,那一天,我没有打卡。
那天,我讲了许多理由给自己听:「最近一直加班,我太累了」、「我头疼,应该早点休息」、「不要连着两天不打卡就行了,不会被踢出群的」、「目前写的这份自我介绍不好,可是又没想好怎么改,不想读它了」。等讲完了最后一个,我终于说服了自己去睡觉。
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自己在警告名单里,心情非常糟糕。班长后来询问作业是否遇到困难,我在诸多借口里挑了一个比较看得过去的回复,回复完一阵心虚。
那天下班回家之后,尽管肚子很饿却没胃口吃饭,先是修改了稿子,之后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练习,终于打完卡的时候才松了一口气拿起筷子。
那时我回想着前一天的自己,忍不住笑起来,想起小时候不想去上学,就坐在床上装肚子痛的耍赖样子。
我从小就自认为聪明,别人学两小时的东西我只要学半小时,而剩下的一个半小时都在一边得意一边无所事事,却不知道那些花了两个小时的同学比我发现了更多半小时发现不了的知识。我的聪明才智,大概都用在找借口上了,总是能妥妥的骗过自己,心安理得的偷懒。那时我不明白,时间总是度过得相当诚实,不管用什么心机,总是骗不了它。
练习真是个观察自己的契机。我看着那个耍小聪明的自己,知道开篇提到的那种「抵触情绪」,大概也是我的心机。这心机藏得太好,不太容易被察觉。
任何原则都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使用原则,不是因为它没有弊端,而是它在某些时候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需要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甚至需要有些机械化的坚持?
这是我们跟「爱找借口的潜意识」周旋的方式。我们可以让步,让承诺变得简单一些,变得更容易完成一些,但一旦承诺,就要实现。我们得让潜意识知道,我们是来真的。我们得想办法驯服强大的潜意识,让它源源不断的能量更多的投入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这么想了之后,我感到自己比较能应付自己的「抵触情绪」了。我知道它还在那里,但也知道不必太过介意,完成自己该完成的练习就好。所谓「愚笨的坚持」,其实就是「不找借口的坚持」,毕竟,找借口实在太容易了,我们又都太擅长这件事。
至于怎么能在每天「机械化」坚持的情况下,还能让练习不变成「死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打算下次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