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在序言里说,“在美国军界,有见识有创新有理论贡献的多是中级军官,既受过良好教育又有实践经历,而40岁上下正是年富力强、开花结果的年龄。”
我深以为然。不管一个校官的军旅履历如何,但大多都在基层待过,也都有一定的机关经历,对部队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深刻。何况本书作者许述还是一位军事历史专业博士,参与过多项重大课题编写。而且著名的军事专家王洪光中将和戴旭大校亲自作序,足见其份量。当然,最重要的是此书读来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99篇“千字文”,揭开了美军的神秘面纱,事例非常鲜活。同时旁征博引,纵谈古今,道理深刻,甚至振聋发聩。又运用“年轻人的文字、时下流行的语言和幽默清新的笔调”,可读性相当强,让我们这些读惯了厚重、严肃的人不得不“另眼相看”。
前言就满是诱惑。作者提到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一句话“在一个先进的国家里,军队是最先进的那一部分,而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里,军队则是最保守的那一部分”。把这句话转发到朋友圈,很快点赞如潮,均是一些所谓的善思重理人士。的确,我军改革从理论呼吁到实践展开,酝酿了几乎二十年,在当前反腐大风狂飙,改革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之际,这句话颇为应景,诱惑着你带着忧疑非常想看看美军到底什么样。
首篇是作战篇,讲了40个小故事,从战略思想到战术技能,从传统军种到信息化新质力量,从火力交锋到心理舆论战,等等。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三处。
一个是美军的批判精神无所不在、无所顾忌。如“OODD”创立者约翰﹒博伊德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开炮”,以及美军对自己军事理论的习惯性否定,而这正是我军短板之短。没有军事思想的创新,怎会有装备与战法的先进?即便能打赢,也要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在中国军队高度集中统一,特别强调凡事服从命令听指挥的行政体系中,一种作战思想一旦确定下来,不可能有公开的批判与否定。
另一个是美军“咬定失利不放松”。文中提到王洪光将军的《血色财富》,此书我也读过,史料很丰富,点评很专业,确实令人深省。教训比经验给人的警醒更难忘、更持久,人的成长都是从教训开始的。忘掉胜利使人理智地重新开始,而不飘飘然,忘乎所以。而忘掉失利,则意味着忘记惨痛,忘记前车之鉴,也就失去了成长良机。我们往往顾及荣誉,小谈、慎谈甚至忌谈失利,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耍了小聪明,留下了大陷阱,表面看对单位负了责,实则是最大的不负责。
第三个是美军对阵亡将士的敬重。如美军有一个“死节”---“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有一个特殊组织---全美战俘及战斗失踪人员联合调查指挥部,还有在和一些国家建交谈判时,美国无一例外都会提出一个要求---搜寻和归还美军遗骨,否则不能建交,以及将军向阵亡下属家人跪送国旗,等。尽管这两年我国将在韩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骨迁回祖国妥善安置,但远远不够。有很多烈士自离家参战后就再从踪影,不知葬在何处,或者一座烈士墓,不知所葬何人。还有更多的参军参战者档案丢失,老无所养,居无定所。
第二篇是训练篇,30个小故事,其中有不少经典之语。
如“几乎每一支能打的军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经受过极为严格甚至残酷的训练。”“所有强盛过的军队之所以走向衰败,训练松弛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靠什么证明自己?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在逆境中逆袭’,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在伊拉克战场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早已在基地训练中‘见识’过了”“训练死,不是否定票”“美军演习咋看不到几个兵” “捆绑双手丢入水中,不是杀人是训练”。这都体现了美军训练的真实与严格。训练水平是实战能力的天花板,没有严格训练,能打仗、打胜仗就是天方夜谭。只有战场多流汗,甚至多流血,才能战时少流血、少死人。我军训练也在边打假边前行,但过于重安全,甚至一票否决现象在各级都存在。这种状况不破除,必然影响训练成效。
“在美国当兵,要是说谎,后果严重到超出你想象”,在我军,虚报、瞒报现象多么普遍,官兵个人说谎或者三分真话、七分假话的情况无处不在。这种现象不是源自军队,而是我国文化糟粕在军队的一种体现。讲信重诺,才能闲庭观涛,澜兴而舟稳。走出谎言,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振兴,不仅是文化振兴,更是国力军力的振兴。大道从来都至简。
“美军提拔军官,最优先考虑的是前方受过伤的,其次是接触过敌对火力的,再次是进入过危险地带的,最后才是在前方总部服过役的”,我军正相反。许多干部毕业后,能进机关的削尖脑袋也要进机关,能进大机关的不进小机关,越是大机关越是调职晋衔快,越是基层部队越是难有出头之日。这种导向,削弱了基层干部积极性,使他们数天度日。带着这种心态还如何提高训练质量,战斗力又从何谈起呢?干部任用导向是最根本的导向,直接决定人才走向或去留。不能把优秀人才留在军营,不能通过多层次的磨砺把优秀人才打造成熟悉基层、熟悉士兵、熟悉战役战术的优秀指挥员,部队战斗力的提升难有突破。
“军营里怎样打伞?美国海军居然写进法规”“将军违规与士兵同罚”“10个获得荣誉勋章的美军中,有8个可以活着把勋章佳在胸前,并享受同行敬礼的殊荣”“将军向士官敬礼” “被开除,不是卷铺盖走人那么简单”“时间观念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步的热气球,也是衡量一支军队是否强大的晴雨表”,这些反映的是美军如何治军的问题。有人批评我军重管理轻指挥,实际上,我军虽然重管理,但是管理粗化、概念化、随意化的现象很严重,还远远称不上科学管理,还有很多配套的制度规定跟不上形势发展,首长意志远远大于法规约束力。实际上,管理绝不仅仅是管理,训练中的管理决定着训练质量,人员的管理决定着人员能力,作风的管理决定着战斗精神,轻视不得。
第三篇是支援篇,第四篇是文化篇,共有29篇小故事,也有很多值得深思之处。
“美军是科技最忠实的拥趸,一直非常重视军队中的科学家队伍建设”“一旦高科技失灵,自己又没有基本的作战技巧,就只能坐以待毙”,这在我军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近年来,我军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很多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开始进入部队,并且研制出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总体看还不够。有的认为部队就是执行的,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创新是科学家的事,所以训练中对传统装备很重视,对高科技装备不懂不会不精的问题比较普遍。也有人认为,现代是信息时代,还要那些原始的技能干什么,甚至说体能训练也不需要了,这就走了另一个极端。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这是美军以及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通用作法,但在我军一直没有推行开,“老机关”“老基层”的现象十分常见,即使有些岗位轮换,也只是蜻蜓点水,锦上添花,甚至为某些高官子弟送了梯子。经验首先来自经历,没有丰富的经历,何谈丰富的经验。仅此一点,我军军官的综合素质就与美军差一大截。改革不把这一点改掉,就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花旗银行企业公关高级经理,居然到阿富汗当大兵”,这是因为到阿富汗服役,拿的钱不比在银行少,服完役回去还可以继续当经理,因为美国法律规定,花旗银行不得以任何借口解除与他的合同。想想我们的官兵,不说打仗时需要冲锋陷阵、牺牲生命,仅平时救灾也需要连续奋战、夜不能寐,经常有亲不能望,有家不能回,但靠那点工资却买不起房、买不起车、看不得病、养不得老,多么可悲!作者说“军人不是普通人,这是一个和死神打交道的职业”“住房连着战场”,毫不夸张。只有后方稳定,才能前方心定,工资待遇确实凑合不得,和平时期尤如此。
“西点军校的录取率一般保持在11%,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牌高校一起,被列为美国最难考的大学。”我们某些军校居然号称“亚洲西点”,凭什么呢!“二战中美军最牛的几位将军,不论是麦克阿瑟、巴顿还是艾森豪威尔,全都酷爱历史”“我们讲授的历史多是由我们培养的人创造的”。我军也有军事历史教育,但同时强调既要向后看,更要向前看,无形中降低了对历史的重视,而且研究军事历史的往往坠入学术的泥淖。研究战略战役的也研究军事历史,但只限于少数课时,更多的安排课外阅读,由此可见军事历史的地位所在。一个指挥员胸中没有几十上百个耳熟能详的战例,就无法准确把握作战规律,更不可能打胜仗,靠战时成长是要以“万骨枯”为代价的。
最后一篇小故事讲的是“美国将军退休后不种花草都干啥?”是啊,我军的将军们退休后多是写字画画、种花养草,而美军将领退休后更加丰富多彩。里面提到美国“海军指挥官哈伦﹒厄尔曼服役期间,不仅提出了著名的‘震慑理论’,还拿到了三个博士学位---金融学、经济学、国际事务。离开部队后,他马上成为地方竞相争取的‘香饽饽’”,这在我军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读地方大学的博士,即便是读军校的博士,也要各级审批,而且一旦离岗,调职晋衔就无人管,往往读完博士,职位没了,年龄也已到杠,该和部队拜拜了。所以很多干部不敢去读硕读博,无法系统更新知识,只能在岗位上战斗到底。实践锤炼固然是基础,可没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没有足够的思想反省和实践总结,能力素质的提升也就没有多大空间。
此书值得反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