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法国的美好很多,而所有的美好中,童年最为珍贵。像巴巴爸爸一样,给孩子以自由,是浪漫的法国人做的最浪漫的事。
本文4826字,预计阅读时间09:35
作者 | 小贝
来源 | 贝迩蒙特(ID:Belmontsports)
1863年1月1日,“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在法国巴黎出生;
189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French Open),简称“法网”,创办开赛,并成为唯一一个在红土球场上进行的大满贯比赛。2011年,李娜在罗兰加洛斯的红土场封后,开始迈向职业生涯巅峰;
1903年,环法自行车赛正式创办,从此开启了自行车领域的黄色领骑衫时代;
1932年,法国足球甲级联赛(法甲)正式开赛,马赛俱乐部在1992/93赛季获得了法甲球队历史上的第一次欧冠冠军。1995/96赛季巴黎圣日耳曼获得欧洲优胜者杯冠军;
1976年,米歇尔·雷勒克在法国里尔附近的小村庄恩洛斯创立了世界知名的体育用品零售企业迪卡侬;
2017年8月1日,国际奥委会宣布,法国巴黎成为2024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
2018年7月15日,俄罗斯世界杯第二年轻的球队法国以4:2击败克罗地亚,捧起大力神杯,并让全世界球迷记住了姆巴佩、格列兹曼、登贝莱。
……
这就是法国,香奈儿、莫奈、巴尔扎克的故乡,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的所在……同样也以体育之名熠熠生辉。就是在这样的艺术与体育之美熏陶下,法国的教育充满了浪漫与自由的气息,同时也呈现独立刚毅的一面。在美国权威机构U.S.News发布的《2019年全球教育最佳国家排行榜》上,法国位列第5。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这样一个集万千宠爱与一身的国度,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我们之前聊过动画,在儿时的记忆中,除了那些来自日本、美国的经典作品外,还有一部以“相声贯口”形式自报家门而成为80后童年宝贵记忆的译制动画片,没错,它就是《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祖、巴巴拉拉、巴巴丽博、巴巴波、巴巴蓓尔、巴巴布莱特、巴巴布拉伯!”秒回童年,有木有?也许你还不知道,这部动画片的原著来自法国。
自从第一本《巴巴爸爸的诞生》在法国出版至今已经40年了,在这四十年里,巴巴爸爸以他的独创性和幽默感,倍受人们喜爱,也让全世界的人了解到了法国人理想的家庭状态和教育理念。
巴巴爸爸总是用平和的心态处理生活中面对的一切问题,顺应环境而变化,他可以变成桥梁、变成梯子、变成车辆,变成各种东西去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和七个孩子之间相亲相爱,互相温暖。他对所有人和动物也都充满了爱,他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和关爱带到哪里,哪里就成了温馨和睦的乐园。因此他们每天是快乐的,同时也把快乐带给别人。
尊重爱好 尊重天性
巴巴家庭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个性,基本上涵盖了孩子们的不同特点。爱读书、爱运动、爱自然、爱音乐、爱发明、爱画画、爱漂亮。巴巴爸爸认为对于孩子们,应该顺从他们的天性,教给他们不同的知识。还记得开学的第一天,巴巴爸爸全家去学校,却发现捣蛋的孩子们把学校搞的鸡飞狗跳。家长们很无奈,老师们也很生气,但巴巴爸爸一家却觉得孩子喜欢玩闹是天性,没什么不好,一定有更好的办法让孩子们爱上上学。于是,他们用音乐,用动物将孩子们吸引在一起。让孩子一起演奏音乐,开心的度过了开学的第一天。
寓教于乐、边玩边学
在《巴巴爸爸》的校园里会教孩子们各种运动和知识,男孩子们喜欢一起打闹,那正好,可以一起来场橄榄球赛。学校里要教授数学,巴巴布拉伯、巴巴利波、巴巴布莱特就做起了“应用几何”的示范,大家玩得很开心,还学到了新的知识,越来越喜欢上学。
动画片给人以美好的想象,那么现实中的法国家庭和法国教育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来自法国的妈妈申星与大家一起分享她的教育经验。
标签:中法跨国家庭、居法18年、两孩妈妈
我也许和很多中国家长一样,希望孩子们从小学习各种各样的兴趣特长,希望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我说服爸爸,送孩子们学游泳,并请专家指导孩子学习,但是一段时间后我们觉得效果不是很好,孩子对学游泳没什么热情。于是我提出来让爸爸自己去教孩子,爸爸也欣然答应了,但是爸爸提出我不能干涉他的教学方式。没想到虽然爸爸也是有模有样的给孩子们定了1小时一节课的计划,但是他只用15分钟教孩子游泳技巧和姿势,剩下45分钟居然让他们在水里随便玩。这个时候我就焦虑了,感觉还不如报班有保障,可是我不能食言,答应了不干涉就要做到。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不到3个月的时间,两个孩子都会游泳了,甚至半年后还学会了其他泳姿。后来我和老公聊起这件事,他就说“孩子的天性就应该是玩,我们不应该压抑这种天性,所以应该想办法让孩子玩的时候学会东西,而不是强制灌输给他们,否则会让他们反感甚至厌恶而达不到效果。我让他们随便在水里玩,并不是完全的放任,而是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能更加适应水中环境,让身体对水的浮力和阻力产生自然的反射,培养他们的水性,这样他们在姿势和技巧的运用上才会更加灵活和适应。”而且,我还发现在进行这种父子游泳课的过程中,他们爷仨之间慢慢产生了一种无形的默契,父子间的关系好像又多了一些什么,这让我觉得当初提出让爸爸教孩子游泳的想法实在是太明智了!
自由式教育: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作为跨国家庭的中国妈妈,申星也免不了会将法国和中国的教育做个对比:国内幼儿园给的目标很明确,大班的孩子,已经达到法国一年级二年级的数学水平。而法国老师却跟家长宣布,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让孩子能从0数到30。申星难免会怀疑这样的基础教育是不是真正的稳定又扎实?而这正是法国人的教育理念: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更能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并通过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来激发孩子们的思考,比如水是怎么循环的,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都会鼓励积极的思考和提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学生都可以随时示意教师,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提出来和教师一起探讨,直到解决完问题为止。经常可以看到一节课,很多人挥手示意教师,此起彼伏,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轻松。法国教师更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或插话,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向互动式教学,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和鼓励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虽然有时课堂秩序看似有些闹哄哄,但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青年学生往往思想开放,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法国教育对于知识的跨越度是没有限制的,老师根据孩子的兴趣,无限制地去提高他们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学校会根据年级的教学内容做出适当改变,老师布置作业或出题考试往往也都是开放性的,不拟定题目,不划定范围,所有人想说什么说什么,无限制、无拘束、自由的发挥。这就给了孩子很多空间让他们可以和好朋友、好哥们去讨论他们喜欢的课题。
申星的二宝已经8岁了,在他的班级小组报告里,选择的主题竟然是古希腊神话的历史演变,这令妈妈非常吃惊,在家没人跟他读过这样的故事或者历史,在学校的教材和作业上也从未看到过,她也在问儿子什么时候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孩子的回答是“从电视、电影还有和同学的交流中,我们都对此感兴趣”。课题小组家长也会参与其中,帮助小朋友们组织、搜寻资料,所有一系列的程序,就好像大人们在做毕业论文时那样,是很成熟、成人式的操作。这一切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充满了挑战,但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孩子的潜力。
申星的大儿子也经常会跟同学在班级里做类似“中国的学校是怎样的”的主题讨论。教师批改作业或试卷也不仅仅关注学生是否把问题解决了,更专注怎么解决问题,解决同一个问题是否同时想到了多元不同的方案,是否经过论证选择了一个最优方案去实施,现成知识和结论的掌握与记忆并不是最重要的,做主题作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像别人学习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想法以及完成工作的过程。这些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和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
《巴巴爸爸》的露天学校里也是一样,巴巴波让孩子们自由在学校的墙面上绘画,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扩大孩子们的自由活动空间,是培养孩子兴趣,发展个性和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用放大镜来捕捉孩子的闪光点
我们总是习惯用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对,总之,毛病缺点一大堆。可我们是否想过,这同时也是孩子们成长的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并非真的一无是处,反而是绽放着我们未曾留意或者被误解的光彩。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带着放大镜去发现那些可爱之处、闪光之处。
法国人把重点放在孩子的感性教育培养上。认为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当孩子表现出劣势的一面时,一味的指责和教训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先指责孩子,而会先问事情的原因和孩子当时的想法,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且以鼓励和积极的引导为主,这种方式会帮助亲子建立更稳固的信任。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法国家长会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法国家长从来不逼孩子去做事情,他们认为让孩子理解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的问题 孩子来解决
《巴巴爸爸》的学校里,有一次来了“幽灵”。巴巴家族的男孩子们喜欢玩橄榄球和棒球,但是他们认为这个运动并不适合跟女孩子一起玩,于是总冷落女孩子们。当他们每次课间玩回来的时候,都会发现教室里的零食和水果不见了,是一个署名 “幽灵”的家伙偷走了。男孩子们很生气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来找“幽灵”,但最后却被“幽灵”吓个半死。其实聪明的巴巴妈妈和巴巴爸爸早就猜到“幽灵”是女孩们假扮的,来气气不让她们一起玩球类运动的兄弟们,但他们始终也没有介入。最后大家都主动承认了错误和好了,又开始愉快的一起玩游戏了。
反观现实中的一些中国父母,当孩子在学校或者外面与同学同伴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么不管不顾责骂孩子,要么帮孩子出头从而导致更大的矛盾。孩子的世界自有其运行规则,孩子们也是在不断的摩擦和碰撞中,逐渐学会人与人相处的准则,而家长的行为不但破坏了这套自然体系,也让孩子失去了自主发现和学习的机会,表现得胆小怕事或者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
让孩子学会独立
在法国的大多数家庭里,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大人们已经把婴儿房准备好了,孩子再小、住房再紧张,只要条件允许哪怕父母在客厅睡沙发床,他们也不会和孩子在同一个房间,更不用提同一张床了。同时,法国人训练孩子们独立吃饭也很早,只要他们认为孩子自己可以握住勺子了,并且知道手口配合了,他们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吃饭。法国的父母会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待上一会,无论是看一本书,还是做一个游戏……这段时间是宝宝自己的,相对的,有一段时间也是大人自己的。
既要尊重又要规矩
在法国人看来,养育孩子就像一场比赛,既要尊重又要规矩。这些规矩中就包括基本的礼仪,在他们看来日常相处,“谢谢”和“请”要不离口。只要法国父母认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可以明确的体会这两个词的含义了,父母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强调这两个词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地反复使用。如果在该说“谢谢”和“请”的场合故意不说,那么法国父母们是绝对不会妥协的。
当然,他们也会以一种温馨浪漫的形式教育孩子规矩的重要。比如,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妈妈给来访的客人准备了食物。她的孩子在大家品尝之前“偷吃”了巧克力。妈妈没有严厉斥责,而是微笑着问孩子:“巧克力是为客人准备的,是不是你的小恐龙多利 (玩具的名字)偷吃了巧克力?”孩子不好意思地回答:“一定是它,它看到巧克力时嘴馋了。”女主人继续温和地对孩子说:“哦,那么请帮我转告多利,下次想吃巧克力时,请提前告诉我,好让我为他也准备一份!”如果妈妈直接问孩子:“是你吃了巧克力吗?”,孩子将会感到尴尬,甚至可能说谎为自己开脱。而她用这种温馨的对话既保护了孩子在客人面前的自尊又巧妙地进行了教育。
法国人用浪漫的情怀生活,同时也赋予了生活最大的热情和自由,并将其复刻到孩子的教育中,少了刻板的说教,多了温馨的对话,少了硬性的约束,多了自由的向往。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爱,莫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