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从梵语翻译而来的,据说是晋宋译经时才造了这个字,在此前后,佛经中一般把“塔”译为窣堵坡或浮屠、浮图,因此完全有理由认定“塔”字是造字比较晚的一个字。
塔,是佛教的专有建筑形式,是用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到14世纪以后,塔才逐渐世俗化。
近代为了纪念、褒扬为国捐躯的行为、事迹而建造的烈士纪念塔也就承袭了此意。如: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徐州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郑州二七纪念塔。
碑,原意是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如南宫的《大隋南宫令宋君之碑》《重修南宫县学记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也将塔式纪念建筑物称作碑,如最著名的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石家庄解放纪念碑、邢台地震纪念碑等,和后世“塔”的作用比较相近。
冀南烈士陵园共有纪念塔碑4座。分别是:
冀南烈士纪念塔
坐落在陵园中部,是冀南烈士陵园的主体建筑。1963年河北省政府拨款23万元修建,1965年12月落成。整个建筑共分塔基、塔身和塔冠三个部分。塔基为圆形,直径35米,有两层过渡平台,第一层八步台阶,为敞开式,每步台阶石材尺寸不一,均需异形加工。第一层平台至第二层平台为护栏式台阶,东西南北四面均有进口,进口宽2.9米,设六步台阶,通过进口拾阶而上到达二层平台。二层平台四周是水磨石栏杆,拱卫着正方体的塔座。塔座边长7.2米,正面是汉白玉浮雕,表现了冀南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斗争场面。塔身为方形中空结构,里面有爬梯,通过塔座北面上方的入口进入,沿爬梯能直接上达塔顶。塔冠采用古建风格,混凝土浇筑而成,四角3层挑檐出拱,简洁精巧,上面装有照明设施。纪念塔通高29.5米,建筑面积891.5平方米。
整个建筑用优质青石砌成,塔身四面中心镶有汉白玉石,南面原为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东面是刘少奇题词,西面是刘子厚的题词。1966年邢台地震,主体有轻微裂缝,1969年对纪念塔进行维修加固,更换了题词,南面改为毛泽东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东西两面将题词去掉,改为金色绶带图案。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于1983年为冀南烈士陵园亲笔题写了“冀南烈士纪念塔”塔名,随之将此题词镌刻在了纪念塔北面。
2009年,再次对纪念塔进行维修,对二层平台塌陷部分全面整修,更换严重损毁的四周栏杆,改为花岗岩石材,并对题词和塔冠进行贴金彩画。
冀南烈士纪念塔高大挺拔,该设计寓意既深刻又明确。塔基的大圆盘象征着社会主义江山永固,塔基八步台阶与塔顶三层挑檐出拱结合,寓意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塔基八步台阶与二层六步台阶结合,寓意八路军,因为六的大写即“陆”,亦读“路”音,谐音“八路”,她是冀南人民伟大艰苦斗争的见证。
冀南烈士纪念碑
共两座,坐落在纪念塔与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之间,东西对称排列,是陵园最早的建筑之一,1948年始建。纪念碑碑基为方形,边长5.65米,碑基高0.5米,东西两面各有一出口,四周为水泥围栏,围栏四角及出口两侧有顶部为锥形的立柱。纪念碑通高9.9米,碑身为方柱形,下宽上窄,具有苏式建筑风格。主体为砖灰结构,两个碑共八面,六面为领导题词两面是碑名。西面纪念碑上刻有杨秀峰、李菁玉、刘志坚题词。杨秀峰的题词是“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的崇高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建设新中国的无限热情”;李菁玉的题词是“烈士英灵,永留人间”;刘志坚的题词是“踏着你们的血迹前进,为你们复仇,为完成你们未竟事业,为打倒人民公敌,奋斗到最后一滴血”。东面纪念碑上刻有陈再道、马国瑞、范若一题词。陈再道的题词是“为人民事业而死,虽死犹荣”;马国瑞的题词是“为人民而死,永垂不朽”;范若一的题词是“你们曾生活在白色恐怖里,幻想着美丽的明天或出入枪林弹雨下,盼望着祖国的解放,终于在敌人的监狱里或枪林弹雨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今理想实现了,人民生活在幸福的春天里,永睡眠吧烈士们!人民将永远学习着你们(榜样)”。其后经过多次小型维修,1999年,由国家拨款,重建冀南烈士纪念碑,改为青石结构,碑体刻字处由水泥底面改为黑色花岗岩贴面,但纪念碑原有风格、样式、体量保持不变。
烈士公墓碑
位于南院墓区东西干道东端,始建于1959年。墓碑原为砖灰结构,通高11.5米,分为碑基、碑座、碑身三个部分。碑基为长方形,南北长11.5米,东西宽10.05米,高0.85米,碑基正面正中是一大型汉白玉花环,表达对先烈们的永久怀念,两侧为台阶,拾阶而上到达纪念碑平台。碑座正面是当时南宫县委、县人委的题写的碑文。碑身上刻有原冀南区领导人宋任穷、王任重、李菁玉、刘志坚的题词。南面是王任重的题词“踏着烈士的血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进”;北面是宋任穷的题词“为人民奋斗,为人民而死,堪称为人民解放事业的英雄”;东面是李菁玉的题词“继承你们的遗志,完成你们的未竟事业,为你们复仇,为你们雪恨,烈士英灵永留人间”;正面是刘志坚的题词“革命烈士公墓”。后因碑体损毁严重,于1992年国家民政部拨款重修烈士公墓碑。公墓碑在原建筑上增加了碑冠,高度增至14.57米,全部为花岗岩砌筑,正面凹槽改为黑花岗岩饰面,各种题刻依旧。
张范津 2021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