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令时的第一天,生物钟紊乱的我一觉睡到中午12点,仍旧惺忪着眼睛,在电脑前怨念地搜索着夏令时的前世今生。究竟是谁发明了这么个折腾人的玩意儿。
想当年,第一次听小伙伴说起夏令时要把钟表朝前调一个小时,当时临近四月,我认真地以为这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
夏令时的来源
通常被认为最早提出夏时制概念的是著名的、发明了避雷针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在担任美国驻法大使的时候(1776-1785),对于人们日上三竿才起床,玩乐到深更半夜才睡觉,浪费大把美好的白日光阴,十分看不过眼,写文章呼吁巴黎人民,早睡早起身体好。
巴黎人民对于富兰克林先生的好意提醒并不太感冒,加上18世纪的欧洲并没有十分精准的日程概念和时区划分,真正的夏时制直到100多年后的19世纪末被新西兰的昆虫学者George Hudson提出,主要因为他希望在下班后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搜集昆虫。他的建议并没有被广泛采纳。20世纪初英国建筑师William Willett正式向国会提议夏时制,他的初衷倒是和富兰克林完全一致,看不惯伦敦人民的晚睡晚起虚度光阴,并且顺带,他希望能够延长自己在傍晚玩高尔夫球的时间。
在议会进行一番辩论之后,Willett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但是,墙内栽花墙外香,1916年,一战中的德国为了节省能源,率先采用了夏时制。这下,欧洲各国、俄罗斯、甚至美国,纷纷不甘落后也用起了夏时制。一战结束后,部分国家随即放弃夏时制,可是之后的二战、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等等,夏时制被各个国家反反复复地起用、放弃、再起用,这中间的种种政治、经济等等的原因,盘根错节,错综复杂。
夏令时的拥趸者
除了富兰克林、Willett这样的健康生活代言人,最欢迎夏令时的行业包括户外运动,零售业,和旅游业。
全美高尔夫协会在80年代做过一个估算,7个星期的夏令时能够为高尔夫行业创收2-3亿美金。
美国作家Michael Downing在关于夏令时的书《Spring Forward:The Annual Madness of Daylight Saving Time》里提到,糖果行业为了促进销售,派了专门的说客,让官方的夏时制从10月底延长到11月初,以保证10月31日的万圣节能有额外的一个小时让孩子们trick-or-treat。
此外,支持夏时制的常见理由还有节省能源,鼓励户外运动,增加日照时间促进身心健康,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犯罪率等等。
夏令时的反对者
然而,针对这些夏时制的好处,反对者们也搬出了自己的理由,逐个击破。
首先,能源节省的理论被推翻。201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夏令时相关的能源节省只有区区的0.34%,并且,由于傍晚时间延长,人们在下班之后参加户外运动、购物、或是进行各种娱乐项目,这些事情所消耗的能源、包括驾车燃烧的汽油、室内冷气供应等,使实行夏令时在实际上增加而并非减少了能源的消费。
促进身心健康的说法也是双刃剑。被迫调整睡眠时间,被认为增加了诱发心脏病的几率;打乱的睡眠时间更加重了抑郁的可能;延长的光照增加了皮肤癌的几率;婴儿和幼童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去适应1个小时的睡眠调整。
最大的反对群体是农民。谷物生长和牲畜牧养并不能根据时钟的调节而自动发生改变。牛奶工在固定的时候挤奶,谷物在露水蒸发后被收割,这些跟着太阳时间安排的作息,并不能随着被调了一个小时时差的用户需求而随之改变。
夏令时Fun Facts
刚到加州的时候把房子内部重新油漆了下,老美工头告诉我们,每年在夏令时和冬令时转换的时候,记得更换火警和二氧化碳探测器的电池。消防宣传也利用每年两次的时令改变,提醒大家检查家里储藏室的安全隐患,逃生通道的畅通。此外还有检查车辆的信号灯状况,等等等等。总之是个趁机各种检查的忙碌的时令。
不少人对于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能够给大家带来额外一个小时“追求健康、幸福和财富的机会”这个说法嗤之以鼻,认为其本质是忽悠和压榨劳动力,把夏令时称为daylight SLAVING time。
不少国家反复推行又取消夏令时,一部分国家在实行夏令时之后,决定不再把时间往后调,成为永久的夏令时间,其中包括俄罗斯。
夏时制对于中纬度国家影响最大。赤道附近的国家并不会经历显著的季节和日照时间变化,而高纬度国家无论怎么调,日照时间都还是很短。
《Spring Forward》一书中还提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一战后全美废除夏时制期间,仍旧保留夏时制,利用时差故意制造和伦敦交易所之间arbitrage交易的机会。
现在美国本土不实行夏时制的只有亚利桑那州,因为那里实在太热,居民们并不想早点下班享受日光。但是,该州的Navajo纳瓦霍人保留地区,又是有夏令时的。
零零总总,关于夏令时的这些支持和反对,早已远远超出让人们早睡早起的初衷,成为各方势力和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的筹码。而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一小时时差,对于我们吃瓜群众的影响,小到多睡一个小时懒觉,大到出生时日星盘命运的转变,我们又是如此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