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又到周三了 ,猛然想起今天是该交作业的日子,本周特别忙,没有继续阅读周国平先生的书籍,阅读了罗大伦先生的中医书籍《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其实买这本书,也有几个月了,之前看过一遍,最近又翻出来了,还是因为家里的娃娃生病了,脾虚,胃口差又加上感冒发烧,这本书我还是有所收获的,推荐给大家阅读。
罗大夫说:不知医的妈妈“为不慈”,意思是当父母的不想孩子受那么多罪,要稍微学会点中医知识,在孩子发病的最初阶段就可以治疗,不至于错失解决疾病的最好时机。对我我们大多数家长来说,包括我自己,都是在孩子病症已经出来了再处理,不但会增加孩子的痛苦,也会增加我们家长的心里压力。如果我们都能积极的学习一点中医育儿知识,在孩子将病未病的阶段就能及时帮孩子治疗,那么孩子将不会病到去找医生的第二阶段。我们还是可以及时处理孩子的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
当然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疾病,但是如果家长能多加学习和了解点育儿知识方能让孩子遭受很多罪。文章第一章节讲的是罗大夫自己的朋友的实例:朋友的女儿经常容易感冒发烧而且个头在小班里也几乎是最矮的,她孩子发烧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每次孩子发烧了、咳嗽的不舒服了,她会第一时间联系罗大夫,罗大夫说:你怎么不学点中医育儿知识呢,我的书里写的明明白白的,很多家长都受益了,你好好学习能少操很多心。后来朋友听了罗大夫的频繁的劝说,终于开始学习了育儿知识,学会了很多在孩子出现一点生病的小症状的时候都能很好的化解阻挡住疾病的发展。
我们大部分孩子都是有脾虚的毛病,不论是特别爱吃的还是特别不爱吃的孩子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爱感冒、咳嗽、积食等基本上都与孩子的脾胃不吸收有很大的关系。脾胃伤了,孩子就会出现外感等等问题。如果想让孩子少生病,生病后能尽快痊愈,最少复发,那么我们真的要好好保护孩子的脾胃。
外感属于呼吸系统的问题,多是肺气不固、外邪入侵导致的。肺气强壮的孩子,能够把外邪抵挡体外,这样就不至于外邪入侵。那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肺气不固呢,中医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胃之气的状态。很多孩子因为饮食不节、不规律、吃不健康的食品等原因会导致脾胃受伤,这样飞就会出现问题,孩子就会很容易得外感。
对于喜欢吃的孩子,因为脾胃的运化能力有限,吃了那么多,肠胃无法运化,所以会积食,胃会出现阻滞,导致胃气不能下行,正常情况是人的胃气下行,然后心火也跟着下行,这样上焦才不至于太热。可是如果胃气不能下行,则心火也无法下降,被阻塞在上焦,这样上焦越来越热,此时如果孩子一感冒,会立马容易咽喉肿痛。孩子吃的过多过好会让孩子脾虚,其实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是最好的,比如现在孩子吃的零食里面添加了各种各样的添加剂。
同样不喜欢吃的孩子还是脾胃自身功能就弱,不排除母亲怀孩子时导致。
中医理论:脸上的不同部位跟身体的不同的脏器对应,鼻子尖和鼻翼对应的是脾胃;整个鼻梁对应的是肝;再往上的两眼角之间对应的是心;眉毛之间对应的是肺;比如一个人压力很大,就会肝气不舒,鼻梁会呈现淡青色,尤其是孩子。鼻梁青色,说明孩子脾气大,情绪不佳,肝气不舒。情绪不好也跟脾胃功能有关,所以有时候孩子发脾气不一定是性格的问题;
文章说了很多很多,结合文章所说和我家孩子自身体质,我很轻易判断我家孩子属于脾虚,脾虚又分为两种,脾阴虚和脾阳虚。
脾阴虚的孩子症状:1、舌头很红,舌苔很薄或者没有舌苔;2、嘴唇鲜红;3、手脚心热潮热;4、睡觉盗汗;5、眼干、口干、想喝凉东西;6、大便干燥;7、下眼袋程红紫色。8、鼻梁和嘴唇周围有淡淡的青色;
如果有以上孩子的症状,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是脾阴不足。
针对孩子脾阴虚有以下方子:
山药、莲子肉、薏苡仁、麦冬、生地、以6岁小朋友为例,这个方子的分量是山药、莲子肉和薏苡仁各9克。麦冬、沙参、生地各6克。可放入一块冰糖熬制。
把这些药放入锅里加入4大杯水,大火煎熬,开锅后小火煎半小时,大约剩余2杯水左右的药量,就将药汁滤除。每天服用一次。连续可服用1到2周,如果是感冒后滋补脾阴,5次就够了。
我也给孩子从药店配了几副这个食疗方子,想慢慢的调理下孩子的脾胃,书上说的很多症状我们都能对应上,希望自己也能多加学习中医育儿知识,在孩子将病未病时能提前发现,治疗避免。真的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书里还有很多好的方子方法,待后续继续聊。另外如果我们当父母的能再多学一点推拿知识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