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朋友圈一片转发,袁公病危住院的信息,没想到下午老人家就溘然长逝了,享年91岁。
我们都知道袁公,是国家杂交水稻之父,同时也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着时间无情地划过,大师们一个个相继离我们远去。人世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无从扭转。当一代大师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想必会带给很多人遗憾,也是社会发展的遗憾。
每次出这样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带来内心的震荡。让我们深思,也让我们反省,更让我们从中启示。
这个时代里,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即使是国家强大的未来,需要的永远不会是大商人,大明星,而是大师,杰出的大师——文化领域的大师,科技发展的大师,等等领域里的大师。
因为,每一个时代,撑起这个时代文明的,引领整个时代前行的,永远是大师的风采。
看到袁公逝世的新闻,一生无缘相见,仅仅是在新闻端看到过袁公的身影,但是他说过的话却永远留下了文字,留下了视频。激励着后辈前行,人类所有重要的成果,都是接力棒完成的。相信袁公的团队一定会在袁老的引领下,继续为社会做着伟大的贡献。
我辈,本平凡之辈,也有很多值得向袁公学习的地方。一代大师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存在。
一、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种稻人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培育的水稻更是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魔稻”。
可见,袁公的贡献,不只是对国内的突出贡献,同时也对国际上做出了影响和贡献。
没有经历过贫穷年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粮食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没有经历过战乱纷飞年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一直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里,很多是珍惜粮食。这两年国家大力提倡珍惜盘中餐,不浪费粮食。去餐馆,想必很多人都会看到张贴出来的告示,提倡合理饮食,禁止浪费粮食等醒目的标语。
这是很好的现象,无论是贫穷的时代,还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亦或是经济低迷的时代,粮食都需要珍惜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一片菜叶,,当思之来之易。看看老一辈在水稻种植上下的功夫,看看农民伯伯在土地里风吹日晒种出来的粮食,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浪费的理由。
二、向袁公学习,深深扎根在一个领域
谈起大师,其实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我们才疏学浅,能够当面聆听教诲的时刻是非常少的。能做的就是从只言片语的报道中,了解大师生平的贡献。
可是仅有的一些,也是可以让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比如,学到的第一点就是:践行,用一生的时光只做一件事。但凡在某一方面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一个领域里持续深耕的人。
我们也要学会这一点,不朝三暮四,不朝秦暮楚,不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人生时间和精力有限,在无限循环的每天里,只做一件事,只将一件事做到精致。
三、国内也可以土生土长出可以影响世界的人物
上世纪的出国潮,对外输出了一大批学子。如今留在国外的留在国外,回国的回国,无论在哪里,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做着贡献。
袁公,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杂家水稻之父。一生的时光,都在田间土地。风里来雨里去,研究出了影响世界的绿色革命。
足以就可以证明,科学家没有地域之分。国内,照样可以成长出伟大的科学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需求成就一批人。我们要努力成长为对他人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世界做出一份贡献。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的孩子,永永远远记住一位伟大的人物:袁隆平。这三个字,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这个名字背后所有的贡献。
每一个时代留给未来,最耀眼的不是大富豪大明星,而是大师,杰出的大师——文化领域的大师,科技发展的大师……他们的出现,不仅影响着子孙后代,也带给世界一片光明。
声明:所有文字皆为原创,如有抄袭,必追究。优化创作环境,持续提供优质内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