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暧昧太多,爱太少,最爱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弄不清的,或者说不敢弄清的。
年轻时对爱的追求往往是为了满足欲望和好奇,年长一些知道了可以用爱去换取物质利益,或者用物质利益换取爱,再年长一些会用爱换取稳定的生活,也有人把这中稳定作为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有些人认为现实就是跟谁都一样,因为几十年过去,一切总归都会成为习惯。可习惯能代替爱吗?
往往那些还在爱中寻找幸福感的人会被人当做幼稚不成熟,因为那些成熟的人认为幸福的爱是一种幻觉。
而我想说的是那些把习惯当成爱的人,才真的是在幻觉。
人不为幸福活着,还能为了什么呢?
最爱是什么也无法替代的。
最爱这个词让我想起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人为爱等了五十年,无数的女人不过是最爱的替身,当最爱把老态龙钟的身体展现在他面前,他不觉得一切来得太迟,不觉得女人老迈的身体已经变得丑陋,他仍然觉得这一刻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他觉得这一刻生命可以开始了,这一刻生命也可以结束了。
扪心自问,你真正坚信过什么吗?
或许挫折失败还没来临,很多曾经的坚信都已经放弃了。甚至于你把你百分之一万相信的事情告诉别人,别人会觉得是妄想,仿佛常人看到神迹一般荒诞。
以前我总不明白虔诚信仰时的跪拜,尤其是那种在十万大山中的长跪而行,是由什么力量支撑的,难道只是为了一种愿望的满足吗?
常常感觉自己是一堆货物,被使用和搬运。
能让身体温暖点,能让心中荡漾幸福的,就是爱。
信仰与妄想的区别:是对爱的感知。
也许苦行者内心充满了大欢喜,因为他能看到或者感到彼岸的幸福,他的身体充满了爱的感知。
“害怕诱惑,说明你老了。”
在提示之下,我是感到自己老了。
我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越来越打开自己,会很成熟的融入社会的喧嚣之中,像那些很会混社会的人跟谁都能称兄道弟。
可实际我却越来越封闭自己,越来越少与人接触。
我曾把头像改成堂吉诃德,因为我能感到堂吉诃德带给我的力量,我只想像堂吉诃德一样,有一匹瘦马,一个桑丘,去营救自己的最爱。
堂吉诃德要找的姑娘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但堂吉诃德心中的真爱是一定存在。
或许堂吉诃德只是活在一首十四行诗中,他所寻找的、同时也是遭人嗤笑的。
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胆识、正义、同情、坦诚。
在这个趋利的世界,不再有人配得上这些。
舍身取义、愿为理想赴死,换来的或许只是一身狼狈。
但心中的最爱,一定会让他幸福。
最爱,如同歌里唱的前世的约定,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看到她想到她都会感到高兴和兴奋,与之在一起是快乐惬意清新的。
无论过多少年我都会用清新这个词,因为这才是最爱的特质。
在我看来,最美好的词,莫过于肌肤相亲。最易逝的事,也是肌肤相亲。
最爱就是无论结局如何,无论是否在一起,你都会放心里一辈子的人。有一句动听的话说,一切事情和能够爱你相比都不算什么。
我常会想到这么一种情景,在我死之后,一个所有亲人朋友都不认识的女子在我的墓上,放一朵花。
这一刻生命可以结束了,这一刻生命也可以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