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可是很久很久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最好的我们。
因为与八月长安享用共同的高中生活,对她的作品总是无法理智的对待。读着小说,就觉着里面投射的是熟悉的哈尔滨。看网剧,就莫名带了一层名为“熟悉”的滤镜,一旦没产生认知偏差,就自动进入了构建的情节里。一集结束后,我愉快地决定追下去,继续看看这帮朝气蓬勃的轻狂少年,究竟能作出什么妖来。
抛开由内心发出的感性安利,也除去小说第一印象对我的影响,我来分开说说第一集就打动我追番的理由。
网剧《最好的我们》有个非常精彩的开头。从大家共知的时代性事件入手,用五分三十秒揭开了故事发生的学校大环境、5个主角的性格、人物地位关系、甚至学习地位。
聪明又犯二,为了奇怪的理由冒险敢承担天大的风险又浪漫,有能将芝麻大点的小事描绘的跟天塌下来一样。在紧凑的跨栏比赛中,几个年轻人也展开了青春故事的篇章。
第一集里,大量的信息被用各种非台词类的方式演绎得十分生动。道具和场景在努力的勾起同个年代人的共鸣,这点无非是成功的。节奏在第一集中非常明快,没用的信息直接被剪掉,几个主角的爱好也非常快的用道具铺展开来,并且很明显的点出了这所“振华中学”学习等级能力的严苛分化——碾压了大多数废话连篇,交代信息能力崩溃的剧作。目前,我就担心千万不要在后续中用力过猛得不偿失。
说说演员吧,“年轻的表现”分为几种:
1. 真年轻的小鲜肉:余淮——刘昊然。97年,我哭了。不用演,人家是真的还在青春里,何况演技还不错。虽然有时候还会穿越到《唐人街探案》。
2. 女性主角们代表的:我要努力的回忆起还没有远去的青春。一起看的妹子特别狠的吐槽,有点像《夏洛特烦恼》,遭到了作为演员同龄人的我一个白眼。实话说,还是很不错的,我们离青春并不遥远。
3. 原创装B类:当看到王栎鑫的角色出来的时候,画风的略微不一致给了我当头一棒,这是个极端的异类。默默的有在这种平和的校园生活中,会出现狗血剧情的预感。担心+1。
前不久和朋友们聊天,青春虽有各色各样的斑斓,但为啥我们的校园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狗血与堕胎。即使男生女生之间再多的摩擦纠结小情绪,我们还是以学习为主,积极向上(?)。朋友吐槽:只是有人没说或不敢说而已。
我一脸懵比。这年头,在平平静静中的生活,以小确幸甜甜蜜蜜,小纠结小暧昧小崩溃为代表的青春难道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性吗?第一集看下来,这帮目前还老老实实学习上佳的孩子构成的《最好的我们》,变成了承担我这个愿望的载体。上一部这种暴漏年龄的回忆,出现在《十八岁的天空》(2004)。
开篇那句话,代表了我对拥有感情戏的青春片(早恋也没啥不好的!)最多的支持。最好的你我,相遇在最好的年华中,那是最好的命。而青春的青涩和苦涩,往往来源于成长多变的“我们不一样”,而我们又有无限的可能变得“和理想中一样”。
所以,最好的青春,往往令我们怀念,而不留恋。因为我们知道,未来的我们,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