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国内的咖啡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中国消费的咖啡杯数量从2013年的44亿杯(人均3.2杯)增加到2018年的87亿杯(人均6.2杯),预计2023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55亿杯(人均10.8杯)。可以看到,国内消费者对咖啡好感度不断提升,我国的咖啡市场呈现出巨大的潜力。
▋ 起步即冲刺的瑞幸咖啡
由原神州优车集团COO钱治亚创建的国内新兴咖啡品牌瑞幸咖啡,引起了不少社会舆论媒体的关注,业内对其褒贬不一,还有人将其称为星巴克的挑战者。
成立仅一年半,这个采用新零售模式的咖啡品牌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开募股共发行3300万股ADS,每股定价17美元,共募集资金5.61亿美元,交易代码为“LK”,公司市值约42亿美元,同时也创造了全球最快IPO的记录。
纵观国内咖啡市场,瑞幸咖啡的对手除了有相似模式的连咖啡,还有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一众连锁品牌门店,以及具有价格优势的便利店咖啡,市场竞争可谓十分激烈。而瑞幸咖啡依托互联网,通过密布的线下门店布局、高效的线上支付和快捷的物流配送,实现自提、外送相结合,基于用户大数据提升运营效率,并以引爆裂变式社群营销的获客方式,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随着门店的进一步扩张,瑞幸咖啡以大量广告推广品牌,同时通过高额补贴快速获取客户,以扩大营收和市场份额为主要经营目的。但资金也一直严重亏损,数据显示,2018年瑞幸咖啡总营收8.41亿元人民币,净亏损16.19亿元;2019年Q1营收4.97亿元,同比增长3593.92%,净亏损5.52亿元。
作为中国第二大和增长最快的咖啡网络,截至2019年5月,瑞幸咖啡在全国28个城市开设了2370家门店,其中91.3%为快取店(pick-up stores),通常位于办公楼、商业区以及大学校园等对咖啡需求较高的地区,用户通过APP点一杯咖啡或一份轻食,自己下楼到店取货,不需要承担外卖成本。这些商店面积通常在20~60平方米之间,且座位有限。瑞幸意图通过低租金和装修成本的方式迅速扩张,提高门店的网络密度。
▋ 星巴克的竞争者?
瑞幸的这套运营模式,与国内咖啡市场执牛耳的星巴克大相径庭。要知道,星巴克的优势除了咖啡出品、品牌认同感外,还有是其门店作为第三空间的店内设计及气氛管理。
用户为一杯星巴克付费,除了为享用高品质饮品外,通常也是为了享受拥有这杯咖啡的个人空间,可以聊天、休闲,甚至办公。而瑞幸也很清楚,星巴克所做的咖啡,对空间环境有要求的用户很有吸引力,而要寻求破局,必须独辟蹊径,因此以便捷为主打优势,意图培养目标用户不同的饮用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9月,一直对外送服务保持拒绝态度的星巴克终于放手,联合饿了么推出专星送服务。由于星巴克一直担心外送会降低咖啡品质,于是在冰袋、杯盖、封条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最大程度保证用户饮用体验。星巴克此番“不务正业”,对于门店数量不具有绝对优势的瑞幸咖啡而言,多少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 瑞幸咖啡新的探索
瑞幸也在近期推出“瑞即购”自助咖啡机项目,作为下一步的核心战略,在资本收紧、烧钱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推出这个项目,尝试十分新颖,本质上是消费场景的补充,意图更加贴近用户,但某种程度上,却也成了速溶咖啡和门店咖啡之间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还有待查看市场给出的反应。
而反观最重要的咖啡出品本身,星巴克出品的不同系列,经过多年销售早已得到市场认可,像冷萃等明星产品更是经常售罄,拥有很多对口感认可的老用户。而瑞幸这边,虽然官方声称优选上等阿拉比卡豆,采用全球顶级咖啡机及配套设备,新鲜烘焙、新鲜现磨,但网上依然是有不少负面反馈,表示口感不佳、不会回购等。
目前让消费者买账的似乎更多的是因为其低价策略,用户会以尝鲜的想法去购买。但单靠广告推广及裂变营销始终不是长宜之计,以快取、新零售为主要的模式,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大多会聚焦在产品本身,所以必须要能够保持较高质量的出品、或是有特别的卖点,能在用户群体形成一定的口碑,这样前期推广才能有效形成品牌认同感,否则难以让用户长期回购。
图片来源:Unsplash、瑞幸咖啡官方网站
公众号:Further Place(分享 科技潮流生活方式 内容)
本文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