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局外人》的作者是法国文豪加缪,他在26岁完成了这一部成名作。在44岁的时候,加缪摘下了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的主角“局外人”默尔索也因着这部小说,成为文学性的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之一。
中文名“局外人”,翻译于L’Étranger,意思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老外”,而“局外人”三个字明显能够赋予作品更多的文学和哲学意味。不过,无论是哪个中文词,它的意思都指“不理解泛文化与潜规则的人”。在捧起这部小说之前,我问自己,究竟这指的是哪一个“局”呢?
小说从主人公默尔索去参加母亲的葬礼开始。中文译本的文字不是非常精巧,但足够准确而灵动地刻画环境和心理。主人公默尔索确实有一些与常人不同之处,他并不想在最后时刻再看看母亲的遗体,他也没有为母亲的离世而哭泣。而且,他连装给人看一看的样子都没有做。在他内心,母亲早已消失很长时间,此刻也就不忧伤了。所以,在母亲的棺木前他还能够充分享受牛奶咖啡的味道,甚至需要吸一根烟,而且,他还能冷静客观地去打量每一个参加葬礼的人。确实,他与众不同、过于自我。可是,他用活在当下的细腻,并以自己可能的礼貌去对待周围的人,又有什么错呢?小说到这里,没有出现明显的冲突和矛盾,似乎他和你我一样,也有权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在以不同的距离接触无数人,而接触到的任何人不都是特立独行的吗?只要一个人没有主动去伤害另外一个人,对于他/她的个性,大家似乎都愿意接纳。
接下来,默尔索恋爱了。他不认为自己爱上了玛丽,他就真实地告诉了玛丽这份感受,而玛丽也愿意接受,依然要嫁给他。他和玛丽相处得不错,快乐多矛盾少,所以,他们的婚姻指日可待。至此看来,这位诚实者的人生还不错。
默尔索的工作和他一样普通,毕竟他就是一个活在当下的普通人。再接下来,默尔索有了朋友。除了彼此相处舒服,相互给予肯定和帮助,他并没有任何挑选朋友的标准。对方说什么,他都信;对方做什么,他都支持。就这样,雷蒙来到他的生活中,用一些香肠和红酒,就换得了他的亲近。雷蒙做着拉皮条的生意,却谎称自己是保管员。雷蒙撒谎成性、设苦计欺负妇女……虽然默尔索和雷蒙并不一样,但他为了得到雷蒙的认可,竟然和雷蒙全然站到了一起。在与雷蒙的相处中,善良的默尔索为了避免雷蒙在冲动中开枪,他拿了雷蒙的手枪;而胆小的默尔索为了避免自己受伤,在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他吓得开枪打死了人。
小说的最后一部份,默尔索是在监狱和审讯室渡过的。和他一起参加过母亲葬礼的人都来了、玛丽也来了、雷蒙也来了、甚至他在咖啡馆偶遇的邻桌也来了。大家对他为什么用枪打死人从来不感兴趣,但一致认定,一个在母亲葬礼上不哭泣的人,必然是杀人犯。于是,曾经那么坦然而真实地生活着的默尔索,他走过的人生、做过的事情、思考过的想法,所有一切都证明着,他只是这个世界里的一个“局外人”。他不懂得扮演别人喜欢的角色,他不会说别人爱听的话,他也不会衡量一下“朋友”是否靠谱。于是,全世界的人在默尔索的理念中,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幸运的,一类是不幸。而不幸的,只有他自己一个,成为了所有幸运者的“局外人”。
我看过许多书评说,往往一个不懂得逢迎社会的人,都会走向被社会敌对的那一面。可是,特立独行的默尔索,并没有丝毫反社会的倾向。大多数时候,他都乐于与人相处,是一个友善的人。但人生就是这样,往往一件不幸,就把自己引导变成了局外人。我记得大约是八年前,刚刚开始走红的女明星杨幂在一次采访时说过,以前大家都觉得她做什么都是错的,但有一天她红起来了,她做的一切又都变成了对的。
当然,名著总是会引起不同人的不同读后感。我只是觉得,心怀善良走自己的路就好,反正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完美。那些幸运或者不幸运的陨石从天而降的时候,我们,依然只能做个善良、却不完美的自己。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只有26岁。这样年纪的人,已经把人生想得如此透彻了,所以,诺贝尔文学奖迟早有一天要来敲他的门。我们不再称如此的成就为幸运,而称它为“文豪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