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于地理的关系
文化和地理有高度相关性,但只是影响因素之一。文化和地理高度相关,微观上可能无关。
欧洲各国地理相近,但文化有很大差异。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上有大量原始部落。1930年才被近代人发现。部落中高龙族女性在丈夫死后会自愿陪葬。因为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她认为她也应该这样。由此这文化和地理关系不大。
文化一旦被习惯,就会觉得自己的是对的,别人的都是错的。
2.文化于从众心理
文化有个极其强大的力量——从众。这也是本能,我们喜欢拿别人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是思想上的捷径。而大众有时候是对的,有时候是没有逻辑性的。
3.大脑的两套思考系统
人的大脑在发展过程中消耗大量葡萄糖,大脑的原则是怎么省力怎么来。大脑的两个思维系统:直觉系统和复杂思考系统。99.9%情况下我们跟着直觉走。复杂思维系统一般不愿意运作。而从众有时候就会带我们走向歧路。《思考,快与慢》《乌合之众》
高龙族妇女看了很多例子,形成了文化基因,就觉得这么做是对的。时刻警惕,这些想法是不是别人输入的,大脑要有判断能力,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4.动物的驯化与人类文明
南北美没有游牧民族,是因为没有马。战马帮助欧洲以极大的优势战胜印第安人。马是被驯化,骑行战斗。马必须是相应的地理环境才有。
动物的好处有很多,但人类驯化的动物种类只有十几种。山羊、绵羊,五种牛,猪、马,两种骆驼单峰和双峰,驴,北方的驯鹿,南美的羊驼。北美、澳洲和非洲南部没有被驯化的动物。主要在亚欧大陆和北非。
这个结果可以倒推,出现物种越多的地方,越有可能出现可能被驯化的物种。
5.动物驯化的必要条件
驯化动物是很困难的过程。北非最初对猎豹的驯化失败。
对驯化动物的要求:1.不能吃太多,产出比;2.生长速度不能太慢,时间成本;3.随便性交,利于繁殖;4.凶猛;5.容易受精;6.要群居有内部社会结构,头马头牛这种身份。
类人猿初期大量屠杀动物,最大的问题是让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于是可供驯化的动物种类变得很少。动物种类越多,驯化的几率就越大。亚欧大陆有13种可供驯化的动物。
当年登上美洲大陆大肆屠杀物种的类人猿,他的后代就要接受被其他大陆战马踏平的代价。这就是典型的因果循环,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