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雨。
阅读书目:《三国史话》。
作者:吕思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中国现代四大史学家”,著作丰富,治史采用进化史观,用进化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融会贯通,以写出区别于为古代帝王将相作传的传统历史作品,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金句 :
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
当时曹操军粮垂尽,议欲退还许都,就是袁绍持久之计的效验。
然而始终执守臣节,不肯篡汉,却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
刘备心计太工,不肯北攻张鲁,而要反嗜刘璋,以至替曹操腾出了平定关中和凉州的时间,而且仍给以削平张鲁的机会。
记录及感悟:本书为我们区分了对三国历史的一些错误认识,揭示了一些那个时代被人忽略的真相,讲述了外戚、宦官、黄巾起义是造成东汉末年动乱的原因;曹操一生始终恪守臣节,司马懿阴险狡诈,魏延没有谋反;官渡之战中袁绍的战术正确,关羽襄樊之战战败,刘备要负责任。
一、造成东汉末年动乱的原因。宦官干政,“宦”是指有专业技能,能办事,能在官府里做官的人,被贵族们养着,替贵族办事,皇帝门下的这些“宦”就被称为“宦官”,到了东汉光武帝时,皇宫里的“宦官”开始专门任用阉割过的人。皇帝之所以信任宦官,是因为皇帝觉得宦官只待在宫里,又没有家室,不会像大臣们那样结党营私,又会说奉承话。东汉的皇帝宠信宦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外戚手里,皇帝长大了想要夺权时,能依靠的只有身边的宦官,夺权成功就对他们进行回报,加官进爵,宠信重用,宦官因此才得以专权。外戚干政。外戚就是指来自母亲或者妻子家的亲属。东汉王朝大部分皇帝即位时候年纪小,朝政都被外戚掌管,毕竟只有自己家的亲戚才最可靠,这些外戚掌握朝政后,大权独揽,作威作福,即使是皇帝长大之后,他们也不愿把权力交还给皇帝,导致皇帝只能靠着宦官帮忙夺回权利。这样,一个外戚下去了,另外一个外戚上来,时间长了,外戚和宦官就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斗争,造成东汉王朝朝政混乱,民不聊生。黄巾起义。宗教是张角在谋划黄巾起义时用的一个工具。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就是在东汉末年,因为张角、张鲁等人笼络人民的宣传组织——“太平道”“五斗米道”的存在而产生的,而被奉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根本跟道教的产生没什么关系。因为宦官和外戚的斗争,造成东汉的政治腐败,导致人民生活负担加重,这才引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虽然失败,却造成了东汉王朝权力下放,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二、真实的曹操、司马懿、魏延。曹操。曹操称魏公不代表他就是要篡汉,杀伏皇后是自保行为,伏皇后背后的政治势力威胁到曹操本身的安危,他总不能坐以待毙,曹操说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那句话的意思是,他想像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继续侍奉商朝一样,他继续侍奉汉朝。而且他家世受汉朝皇帝恩典,已经超过三代,他也不忍心篡汉,他之所以不放弃兵权,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伤害,也是怕自己没有兵权被害后,国家再度陷入动荡。曹操一生勤勤恳恳,匡扶汉室,平定天下,始终恪守臣节,封建时代公忠体国,为国事舍生忘死的美德他都具备,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是个绝代的英雄。司马懿。司马懿一生隐忍,用尽心机,为了一己之私,靠着阴谋,武力和暴虐的手段夺取权力。魏延。魏延跟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替刘备镇守汉中近十年,确保汉中万无一失,在跟随诸葛亮北伐中,也曾经向诸葛亮献计从子午谷出兵直捣长安,是个有谋略,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从《三国志》里对魏延造反辩白的记载,以及杨仪回国后不仅没有升上诸葛亮的位置,连奖赏都没有,只给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可以看出魏延没有造反。
三、官渡之战、襄樊之战中被人忽略的真相。官渡之战。袁绍官渡战败不是像《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中写的那样,刚愎自用,昏招迭出。袁绍看上去好像没有听从田丰、沮授两个谋士的建议,但在战役中,袁绍事实上采用了稳扎稳打的计策,与曹操打起了持久战,并没有冒险与曹操迅速展开决战,曹军军粮也因此被消耗殆尽,连曹操都支撑不住,想要撤军退回许都。曹操最后被逼的没有退路,无法再与袁绍相持,只有孤注一掷,向死而生,偷袭乌巢,因为除此之外,曹操也没有其他办法来扭转局面,撤军回许都后果更不堪设想,这才导致袁绍兵败。官渡之战后,曹操也并不是马上就灭掉了袁绍,统一北方,而是用了五年时间才最后灭掉袁氏。襄樊之战。襄樊之战关羽的战败,不能只怪关羽,刘备也有责任。刘备工于心计,不肯北攻张鲁,一心想着吞并刘璋,给曹操留出了平定韩遂,马超叛乱以及吞并张鲁的时间。虽然刘备最后又从曹操手里夺回了汉中,但本来可以联合凉州马超等将领一起抗曹,现在却变成了刘备一家抗曹,关羽才在荆州出兵牵制曹操兵力,最后兵败身亡。因此,刘备着急吞并刘璋,是关羽襄樊之战兵败身亡的原因。
历史的真相湮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真没有太多的判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