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潮骚》这篇小说时的感觉和很多年前读沈从文的《边城》的感觉很像,都是那种纯纯的美好的感觉。这当然是从汉语的译文中获得的感觉。很可惜自己的日文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自由阅读三岛由纪夫这篇作品的水平,无法从原著是去感受。
译者南京大学的陈德文教授,1965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本语学科毕业,是著名的日语文学翻译家。他的译文多少应该能传达出原著的风神吧。他在书的前言《三岛的“灵性”和“气场”》中说:“我在翻译三岛时,完全抛却原有手法,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三岛。在文学意象的转化与遣词造句过程中,彻底调整心态,改换笔墨,既使译文符合汉语行文规范,又不失原作怪异与瑰丽本色,以求圆满保持三岛文学固有的灵性和气场”。他的这一番话只能留到以后去检验了。
书的封底介绍中,说到三岛由纪夫的极限写作三部曲:美到极致的《金阁寺》,纯到极致的《潮骚》,爱到极致的《爱的饥渴》。另外两部先不说,单说这纯到极致的《潮骚》,我觉得说这部小说纯到了极致,是有点夸大的。在我的感觉中,《潮骚》的纯的程度还比不上沈从文的《边城》,《边城》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也比《潮骚》更丰厚。
《潮骚》的男女主人公的地位正好和《边城》构成对比。在《潮骚》中,男主人公久保新治家庭贫困,父亲死于战争,和母亲弟弟一起艰难度日,中学毕业后就得打渔养家,女主人公宫田初江的父亲是村里的首富,家里有两条大船。《边城》里,男主人公傩送的父亲顺顺家里有八只船,是边城茶峒小城里数一数二的人物,女主人公翠翠的父亲在翠翠还没有生下来的时候就自杀了,母亲也在生下她以后也故意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翠翠跟爷爷两个人相依为命,靠着渡人过河为生。因“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所以这个爷爷就给她取名翠翠。
新治和初江生活的地方是海边小岛歌岛上的一个小渔村,封闭狭仄,但却是民风纯朴,“整个村子里没有一个小偷”,家家都不用锁门。傩送和翠翠所处的湘西边城茶峒也同样是一个风俗淳朴之地,沈从文说“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
沈从文对这种偏远地区纯朴的民风描写的相当的深刻,对于娼妓这一人人不齿的行当,这个纯朴的地方是如此看待的: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人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一个是大海中的小岛,一个是大山旁的小城,同样的淳朴浑厚。产生于这淳朴浑厚中的爱情便也是自然纯朴的了。新治和初江,翠翠和傩送,都和他们身处在大海、大山一样淳朴浑厚,自自然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惨,没有哭天喊地的哀嚎,只有默默地思念,静静地相望和相守。
《边城》的最后,沈从文给人留下了一丝淡淡的忧伤: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潮骚》的最后,三岛给人留下了满满的喜悦,初江从衣襟里掏出新治送给她的贝壳,新治从自己胸前的衬衫衣袋里拿出初江送给他的照片。新治露出美丽牙齿笑了,初江的眸子里浮现着矜持的神情。依然是不动声色的淳朴不动声色的纯情。
《潮骚》也被改编成电影,由山口百惠主演宫田初江。据说这本书的出版和电影的播放在日本引起了一番改名热潮,很多日本女孩子都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初江”,可见书中“初江”这个人物形象多少打动人心。我想,初江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受人欢迎,最大的原因就是她的淳朴和自然的特点了,当然,“初江”名字的走红,肯定也有山口百惠的功劳,山口百惠饰演这个角色真是太合适,那种自然和淳朴的小岛渔村的女孩子的形象被山口百惠真的演绝了。不知“初江”这两个字在日文中是不是有特殊的含义,这两个字听起来还是别有韵味的。
小说中对海女的描写也很是生动。刚从海里劳作出来的海女们围着篝火聊天休息,赤裸着身体,开着玩笑,写出了她们的率真和自然。当卖东西的老货郎出现,海女们装出害羞受惊的样子大叫着,戏弄着老货郎。让人感觉到这个海岛上淳朴自然的民风。那个老货郎真是一个幸福的老货郎啊!
初江在这次海女们的比赛中得了第一名,说明初江并不只是一个富人家的小姐,她也是一个勤劳能干的海女。她从老货郎那里买了一件白地大朵牵牛花的浴衣,牵牛花在日语中叫做朝颜,这种花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一种很普通的花,在中国很少有衣服上会饰有牵牛花的图案,但在日本的习俗中好像这种饰有牵牛花的浴衣很受欢迎。在日本的一部电影《昼颜》中,那里面的主人公也是穿着饰有牵牛花的浴衣在跳舞的。
牵牛花的日语名字“朝颜”也是一个很美丽的词,比牵牛花有诗意多了。
最后说一说《潮骚》这个名字。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我就看成了“骚潮”,不知道在日语中,这个“骚”字怎么样?但是在汉语环境中,这个“骚”就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词,“潮骚”一词在汉语的环境中就会让人感觉有点龌龊有点不堪。
看了小说之后,特别是在看了电影之后,才明白这个“潮骚”的意思其实就是指咆哮奔腾的潮水。在电影中,片名出现的时候,画面上就是海浪奔腾咆哮,撞击礁石的壮观景象。在陈德文的翻译中,出现了好几次“喧骚”这个词,查了好几个词典,汉语中没有这个词,大概和“喧哗”差不多吧,译者应该是因为小说题目的关系,才生造了“喧骚”这个词。“喧骚”在小说中形容海浪,应该就是指海浪的喧嚣咆哮之声,奔腾撞击之势。
东边不亮西边亮,虽然“潮骚”这个名字原意没有任何的瑕疵,但在汉语的语境中还是有点“惊世骇俗”的,这样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的作用。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也和我一样,会把“潮骚”看成“骚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