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好书分享会
打开一本书,就像打开一个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在书中看到世界,透过这个世界看到自己。好书的名字叫做“经典”,它们经历时间的考验,从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高尔基的《童年》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它特别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
为此,我计划在我的班上开展高尔基的《童年》好书分享会。
我准备这样安排:
一、前期准备
1、在班上宣传高尔基的这本书。
2、争取家长支持,宣传读书的意义,在微信群发通知,让家长购买这本书并参与共读。
3、布置好教室,形成阅读氛围。
4、很有仪式感的花一节课时间推荐这本书,分享其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二、开展活动:
1、精心设计环节,营造良好氛围,懂学生的阅读兴趣。
2、每周给孩子一节课时间师生进行共读。并及时留下影像资料,用相机记录阅读精彩瞬间。
3、阅读规划与指导:
第一阶段:3天 建议阅读第1到4章,思考:前四章哪几位人物是主要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第二阶段:3天 阅读第5至7章,想想阿廖沙的生活会因为远离了两个舅舅就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吗?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描述。
第三阶段:3 天 阅读第8至10章,靠,前七章重点讲了,舅舅们和外祖父的矛盾,那么这三章中又有哪些矛盾凸显出来了呢?
第四阶段:3天 读第11至13章,高尔基写作《童年》除了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还想表达什么?
第五阶段:0.5天 推荐阅读,了解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后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的故事梗概,加深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4、阅读建议:
《童年》中人物众多,想要精准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就要在人物方面多用心下功夫。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将人物分类发现所有人物不再是单独存在的,而成为某一群体的代表,成了俄国社会中一类人的缩影,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非要讲我自己的故事,而是要讲俄国的老百姓如何在这样可怕的让人窒息的环境中生活。
三、反馈总结
在班上播放整理好的阅读照片及资料,点评这次读书活动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