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 泉渊
近日看了两篇文章和一个电视节目。
一篇是《你为何越学越蠢?碎片化学习压根就是个骗局》,作者是古典老师。这篇文章谈到了碎片化学习本质上存在的问题:不断将信息装入脑袋而没有进一步的压缩——即深入思考;没有以一个专业领域为基点,将知识与信息链接起来,形成体系;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一味地接受知识而不去进行筛选和删除,永远就是在一片知识的沙漠中行走,而无法建造出一座金字塔。
事实上,这种上瘾式的学习方法让人们产生充实无比的错觉,并引以为豪,却是饮鸠止渴。另一方面可看出现代人的迷茫,高速发展的社会驱使人不断朝前走,迫使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以应对接踵而来的挑战,而当我们越发忙碌地工作和学习时,却越发感到一无所获,焦虑随之而来,导致恶性循环。
人们置身于一片沙漠之中,懂的很多东西,但是没有时间进行深入分析——即是将知识归类,再整合处理,结合个人特点,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架构。也许正因如此,在我们学习的时候,面对铺面而来的知识和信息,往往在不加思考地选择一个“最好”的说法,并植入脑海中。长期以往,我们脑海中不免被各种奇怪的观念所缠绕,而无法利用思考的力量去清理其中的混乱。
另一篇文章是《抱歉,老师讲得好不好,不是你们学生能评判得了的!》,作者Scalers,虽然标题似乎偏激了一些,但其中的观点则直接深入矛盾所在。他的观点,商业顺人性而下,教育顺人性而上;人容易单纯只以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自身存在的问题。
人的劣根性无法视而不见,我不再探讨人性本善或是本恶,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个随机的组合,看作一种天生的本能。那么,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教育是引导他走向正道,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还是对其置之不理,滋养他内心深处的恶意,使其具现化,成为社会的危害,都是值得思考的。人性的可能性是难以下判断的,因为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改变,如同Scalers所说,教育是逆人性的,也就说,它可以发现每个人心中存在的劣性,然后加以克服,使其适应社会的道德要求。
过程总是痛苦的,蜕变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在商业化社会之下,社会变得比以往更高效,各种广告和服务围绕在人们身边。广告以煽情的词藻和动感的画面来吸引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进行消费或接受服务。而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人们沉迷其中,不断地顺从惰性和本能,很快便难以改变。
老师讲课不好,学生不愿听。这类事件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有,总有那么一两个老师讲课较为枯燥,同学便一阵吐槽,各玩各的手机,从不安分听课。现在回想起来,人往往是无知的——老师的课讲得不好,你就不听了吗、就不学了?出到社会才清楚地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美好,充满了挑战,所身处的环境并不称心如意,所拥有的东西也不尽如意。可是,这又如何,生活还不是要继续?人生还不是要继续?因此,老师讲课不好,也无法阻止你学好一门课,对吧?同理,在人生,哪怕充满了阻碍,也无法阻止人通过努力去获得成就。
然而,商业并不告诉人们克服困难,而是告诉人们得到一样东西是多么轻松,且不要努力、不费时间,只需要钱而已。人们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不知不觉便带入其他方面中,认为获取是容易的事情,付出努力和时间是不可思议的。欲望的满足的同时,还带来了膨胀与傲慢。一个人舒服地太久,不免对不顺心的东西指责一番,从不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是基于自己是否得到满足。人将越来越看不到自身的问题,而更多地指着周围的一切,因为在商业世界中一切为“我”服务。
凤凰卫视的《社会正能量》谈论到“一言不合”的现象。当下人们往往容易发生口角,进而爆发矛盾,折射出社会上人与人的之间的观念的冲突,人们被驱赶向前走,看重自己的利益从而难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我们往往在“一言不合”中问“你他妈你是谁?”,而不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趣的是,我从这个节目中了解的浮躁,与前面两篇文章结合起来,似乎可以探讨一些问题。商业社会让人更多地服从于欲望,使得在教育上越发艰难,寓教于乐是发展的趋势,就目前而言,大学中逃课、打混现象严重,仍难以处理。此外,碎片化使得人们脑海中装满了大量信息,容易膨胀,不加思考形成一套散乱偏激的认知体系,以外行看内行,大放阙词。当一个个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工作、交流,往往容易导致“一言不合”,例如每当社会事件发生之时,人们总是倾向于站队互喷,而不是根据各方的看法去寻找一个最为真实的看法与评价。这是值得可悲的,因为我们没有看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精神进步,只看到一群人在物质满足后的傲慢自大,以狭隘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肆意伤害别人。
所谓的浮躁,便是这么一种不愿沟通的现象。不愿沟通的背后是人性的惰性与傲慢,认识自己的知识水平高、富有见解、经验丰富、绝对正确,而在支撑人性的是欲望与本能。在放任一群人的狂欢的背后,我不禁陷入了一种悲观情绪之中,浮躁如同病毒扩散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每日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