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中华传统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此书以生动神奇、老少咸宜、家喻户晓而广受中国人的喜爱。
少年读《西游记》,读的是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和热血沸腾;成年人读它,要有更深的体悟,方能不辜负作者的大慧与大爱。
《西游记》与其说是一部除魔降怪西天取经的传奇小说,不如说是描写人类从懵懂无知走向成长觉醒,实现终极自由的智慧宝典。
唐僧师徒四人外加白龙马,实质上隐喻一个人的五行组合。
唐僧代表立志(发愿)追求无上道的普通人身。僧者,身也。物质肉身只是本心的报身,(佛教讲佛有法、报、化三身),今世肉身相当于本心的房舍,这个肉身房舍是修行的根本载具,没有这个载具,一切修行都是空谈。
一方面,唐僧因为立志去西方求法,虽然长着凡夫俗体,本事也不大,但依然可以成为师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个人只要发下大愿,便可得到天助,可以引领众生朝正道的方向前进。
另一方面,唐僧因为正值盛年,皮囊相貌长得十分端庄好看,令异性人妖见则倾心、心生欢喜、难以自制。幸亏唐僧志诚意坚,定力十足,否则已经受到美色诱惑,早已失身多遍,功败垂成、不值一提了。——这说明了:决定人生获得大成就的,首要条件是身体健康和远大志向,本事知识能力都是其次,属于枝末。
人身因志而立,人不立志,人生就无法行稳致远。所谓男人无志,家道不兴。男人有志,女人有势。有志者,事竞成。
孙悟空代表人的心。孙者,生也。孙悟空是花果山上一个石头经受天地精气的孕育而变化出来的。喻示人类的诞生是由天阴阳二气孕化而成。我们平常所说的人,大多数是针对人的身体说的,而人的身体如同世间其他的万物一样,是迁流变异、虚幻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孙悟空实质上是生悟空、身悟空。
人类唯有了悟缘起性空之理,才不会认假为真、执幻为实,主次颠倒。
人的心是具有巨大神通威力的,在这里悟空代表心,唐僧代表志,白龙马代表意,八戒代表情(欲),沙僧代表性,分别对应阴阳五行中的火土水金木。
悟空与花果山上老猴的对话,就是人由少而壮时的人生思考:我如何才能获得长生不老的功夫呢?便有了拜菩提老祖学武艺,学成了七十二变、一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的神通功夫。这些本事与其说是老师给的,不如说是自性中本有,遇缘(菩提祖师)而显化出来的。人的本心本有尽有,这是因,菩提祖师是缘,因与缘相合,才有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这些成果。人生的一切学问,包括知识、技能,都是依这个法则而来的。一切皆是因缘所生。缘起则生,缘尽则灭,这是世间万法的生灭规律。
换言之,人人身上都有个孙悟空,神通广大、先天本有、不假外求。此生如果能接受圣贤天人师的教化,便能思想无碍、通天达地,早日修成无上道。如果无缘接受圣贤天人师的教化,瞎子摸象被世俗思想染污、被物欲所迷,就会偏执无明、妄念纷飞,起惑造业,无法脱离烦恼苦海,甚至坠落恶道。
所谓菩提祖师,就是以菩提为师之意。菩提即觉悟道用之义。烦恼即菩提。佛说:“知妄即真”,凡夫只要“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烦恼是因为心中无明、被物欲所迷而起,只要一念觉知即是菩提。烦恼与菩提是子与母的关系,向外攀缘(缘)弛求即生烦恼,回光返照、内观自性即生菩提。
古圣王所传的十六字心法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就是菩提心,人心是指人欲之心,欲望即烦恼。人心由道心所生,人要想脱离烦恼,就要内观道心或自性,一旦明心见性,便得菩提。如果说人心是意识心,是第六识,向根深处探索,依次是第七识,又名末那识或我执识,和藏识海,即第八识,第八识就是菩提道心。
人生路上一旦陷入困境,只要唐僧让悟空回归团队作主,便能降伏妖魔、逢凶化吉,这是身体必须听命于心的缘故。因此,心有两层涵义:一个是道心,一个是人(欲)心。人(欲)心是善变而危险的,道心是清净无染的,以道心为心,人生才能破除人欲心给人带来的干扰,获得长久的安乐自在!
猪八戒代表人的情。人来到世间,会遇见不同的人和事,产生不同的情。有人因情而生愿,有人因情而生欲,故有情愿与情欲之别。
愿是原来的、本来的心,发愿是愿望亲人、他人、大家甚至众生都得到长久的利益。
情欲则相反,因情生欲是指从自身利益出发,想要占有美色、财物、权力、好名声等,而产生的妄想与贪念。得到了便会喜乐,得不到便会生怨恨。
愿望是利他的善行。欲望是利己的恶行。世人不知道两者的区别,常把欲望与愿望混为一谈,于是便跟烦恼结缘做了夫妻。圣人佛陀是利他无我的人,所以能得大智慧大自在大利益。
换个角度说,情还可做情绪解。情绪分成怨恨恼怒烦五大类,其中爱和恨是互为正反的,遇到喜欢的人就爱,遇到不喜欢的人就恨。人身得病,都是因为情绪管理不当引起的病变。大多数人喜欢用别人的错误来折磨自己,比如别人骂我不是一个东西,如果我内心认同别人的观点,以为自己真不是个东西,便会生气,生气就会气脉郁结,时间久了就会气出病来。相反,如果我自己如何我心里很清楚,别人说我好或不好都不重要,而心灵保守不动,不起怨恨的情绪,就不会生气害病了。
还有的人对自己的亲人爱人,爱之深、责之切,总是太过责备求全,容易出口伤人,还美名其曰:我是为你好,才骂你。还辩称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这种人是不明理,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臭脾气,说话伤了别人的心,还爱找理由。这是伤人伤已的表现。人生悲剧可以说都是因为不懂得情绪管理而导致的。
要了解情绪控制的方法,就要找到根源,人的情绪是受人内在的人生观所决定的。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人生的基本看法。一个人如果觉得其他动物必须接受人类的任意宰杀和烹食,那么这个人就比较凶残而缺乏慈悲心,慈悲的人才具有平等心,他们视万物众生为一体,连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他既不自以为是高人一等而任意伤害其他众生,也能平等地善待一切万物、不会自我贬低。这类人就是圣贤之人。圣贤之人因为明理,所以能常存平等心和喜乐心,不会跟世俗人一样情绪起伏太大,常常难以控制,而伤人伤已。
简单地说情绪就是脾气的外现。“下等人脾气大没本事;中等人脾气大本事也大;上等人没脾气本事大”。这是旧上海滩时代杜月笙的名言,连毛泽东都欣赏这句话。
脾气是人类欲望的产物。世俗人的欲望跟猪一样,希望被人圈养,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希望不劳而获,追求名色财食睡而永不知足。
佛教有戒定慧三学,人要想成就无上佛道,就要依戒定慧的次第修学,要想禅定和发慧,必先要戒除不良的欲望习气。
八戒的意思是在家修行佛道之人应遵守的八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睡豪华床铺、不过份打扮和听不良音乐、以及过了中午不再用餐八条。
猪八戒的喻意是:教人戒除猪一样的贪欲,做一个了生脱死,有益于社会众生的、自在解脱的圣人、真人、佛。
戒是每个人的二师兄,绝大多数人不认得大师兄(心),常把二师兄(猪八戒)所有的毛病习气当成了真实的需求,因此永堕烦恼苦海之中。欲望是一种被用错地方的能量,八戒也有三十六种变化。如果懂得转化欲望为愿望的人,就能转烦恼为菩提。
站在圣人佛的立场,欲望与愿望都是由心所生,没有好坏的分别与执著。凡夫只要依教奉行,学习持守八种戒律,就有可能了生脱死,成为圣贤。(未完待续)